: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立志:「歡迎大家來蚵間欣賞石滬生態,我們把蚵間9座石滬修好了,以前曾經不見的生物,現在也回來了。希望每位造訪的民眾能一起保護好石滬,不要動到石滬滬堤與前後兩側的石頭,才能維護石滬,並且讓美好的生態永續。」

島嶼報告

桃園市新屋區人口組成9成為客家族群,然而新屋蚵間石滬群座落之蚵間里,卻是新屋區沿海少見以閩南人為主的聚落,蚵間之石滬使用人吳家及許家皆為閩南人。桃園石滬協會以新屋蚵間石滬滬主家族為主要組成,具備傳統石滬修築技藝,於蚵間里具備緊密之人際網絡,並且致力於石滬文化與技藝之傳承。

說到「石滬」,您可能會想到澎湖七美島的雙心石滬。但其實在台灣本島,也有一個超過百年歷史的石滬景觀「新屋百年石滬群」。

新屋百年石滬群位於永安漁港以南,至鄰近新竹縣交界處的蚵殼港之間,為台灣本島最大石滬群。其中,蚵間里就有22座石滬,其中有9座由桃園石滬協會,花了4年、投入超過6000人次,完成修復工作。如今蚵間9座石滬已全數登錄為文化景觀,桃園石滬協會也獲登錄為桃園石滬修造技術的保存者,極為難得。

因卵石較少稜角,彼此相互咬合力道不足,因此石滬建造為「畚箕形」,彼此左右相連,或由內往外層層相疊,如魚鱗般排列。(照片提供:桃園石滬協會)

新屋石滬的設立可追溯至清朝,來台開墾的漢族先民就地取材,徒手將海岸的卵石堆砌成上百公尺的石滬。蚵間的石滬都屬於家族滬,亦即靠著單一家族的力量建造石滬,也由家族共同持有。

跟隨桃園石滬協會理事許立志,走上蚵間第一、二號石滬,觀察到石滬基礎極為穩固。石滬建築時以較大的石塊放置於底部與外側,中間與上部則用較小的卵石填入,並填實石頭的縫隙,以防海浪沖蝕。

由一個個卵石堆疊而成的海上長城,不僅是漁民利用漲退潮的捕魚利器,更是不可多得的環境教育場域。

許立志理事表示,利用石滬所捕撈之漁獲,絕大多數都是家族成員自行食用或餽贈鄰里,仍有剩餘才轉賣魚販,貼補家用。但村民之間沒有因石滬位置及漁獲量多寡發生爭端,反而因為互助捕魚、維護和睦相處,建構了蚵間的聚落集體生活記憶。

雖然蚵間石滬已完成修復,但後續的維護工作也是一大挑戰。許立志理事指出,石滬毀損除了海洋侵蝕是不可抗力的因素之外,也會遭遇民眾遊玩時不慎破壞的情況。因此呼籲政府應訂定相關罰則,並提醒來此遊玩的民眾,切勿搬動石滬滬堤周圍的石頭。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上蚵間的海上長城,跟著許立志理事了解桃園石滬協會如何修復、傳承里海文化。

蚵間2號石滬頂部的大石頭,寬約60公分,滬主可在此觀察巡視漁獲種類大小。

桃園市政府海岸管理工程處自2019年起委託桃園石滬協會修復蚵間里9座石滬,歷經4年,動員6060人次,在2020年10月完成修復作業。(照片提供:桃園石滬協會)

中央大學營隊參加蚵間石滬捕魚趣活動,瞭解最常見的石滬捕魚方式「牽網」操作方式。(照片提供:桃園石滬協會)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