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集節目 ☛,我們看到了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教授陳美惠團隊,協助屏東縣霧臺鄉與牡丹鄉的原民部落,於林地設置養蜂場,打造小而美的「甜蜜」產業。本集我們要繼續在牡丹鄉,看陳美惠教授如何協助部落在非林地推動「山林養雞」,為部落創生投入更多亮點。

從車城出發,沿著縣道199,來到台灣四大名湯之一四重溪溫泉後,轉個彎,沿著大梅溪旁的道路行駛,不到五分鐘便可抵達大梅部落。這裡是排灣族的聚落,生態資源極為豐富,我們造訪的是部落裡被群山環抱的亞高瓦子有機農場。

回鄉投入有機種植,打造山林雞的快樂農場

農場主人李金豐大哥十多年前回到故鄉,投入有機蔬果種植,是牡丹鄉第一位取得有機認證的農友。他的農場不只有芒果、香蕉、芭樂、番茄、葉菜類等作物,更有許多雞隻在農地上快樂奔跑、啄食野草。李金豐大哥表示,包括雛雞到成雞,目前農場裡面飼養約100隻雞。

為了這些雞隻的健康,李金豐大哥自己動手DIY打造了移動式雞舍、育雛室、產蛋箱,進行友善飼養。他說明,建造移動式雞舍的目的,是因為雞隻在同一個地方飼養幾個世代之後,可能會有病菌或其他原因導致雞隻頻繁出現疾病等狀況,「所以我用孟母三遷的概念,這個地方養了一兩批之後,就移動雞舍,換個位置。」雞舍的圍籬皆可輕易拆卸,方便搬動。

雞舍搬動後,雞隻也隨之轉移活動地點,牠們會吃到不同區域的草,並在不同的區域排遺,這些便便就成為果樹的肥料。李金豐大哥笑著說,「雞隻有活動的空間,有雜草可吃,我的果樹也有雞隻排遺作為肥料,剛好一舉兩得。」

這樣與果園、農園結合的放山雞飼養方式,就是屏科大團隊協助原民部落建立的「牡丹山林雞」典型生產模式。

談到山林養雞,陳美惠教授回憶起2014年,協助霧臺鄉大武部落在莫拉克風災重建的過程。當時聯外道路尚未建設完成,遇到大雨,交通便會中斷,部落只能自給自足,所以她開始思考,如何在部落生產並提供穩定的蛋白質來源?陳美惠教授想起小時候在鄉下的養雞經驗,而這也是部落民眾非常容易親近的一種生產方式,因此她建議部落養雞,打造里山的循環經濟。

引進技術、差異化品系,不讓部落變養雞場

「我在思考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讓部落的養雞有專業。」陳美惠教授表示,思考方向有三。首先,要妥善建構部落養雞的經濟體系,從雞的品系挑選開始,到飼養管理,最後到屠宰、行銷,各流程皆應順利運作,「養雞不是我就開心養一養就好了,是有一套技術體系。」為此陳美惠教授團隊特地進駐牡丹鄉,長期陪伴、輔導。

第二個重點是,進行品系的差異化,「很多地方都在養雞,如果你養的雞跟別人一樣,就只能訴求多多支持部落,這樣是不夠的。」陳美惠教授指出,部落養雞的雞隻品系不僅要有足夠的辨識度,品質更要好,才能說服消費者購買,進一步創造部落經濟。

最後的重點則是,應進行飼養乘載量控制。陳美惠教授解釋,若是大量飼養雞隻,會對環境帶來明顯的負面影響,居民也不會歡迎;因此要管控飼養的數量,讓雞隻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快樂生長,族人也能從養雞工作中獲得充分樂趣,這才是部落養雞的用意,「絕不能讓部落淪為養雞場。」

2016年,陳美惠教授引進中興大學保種的「中興紅羽1982土雞」,進入大武部落飼養,逐步建立山林養雞的作業流程與經濟體系。2020年進一步與牡丹鄉公所合作,將整套架構導入牡丹鄉部落,一同加入飼養行列。

源頭管控數量,適合山林養殖的紅羽土雞

中興紅羽1982是臺灣土雞保種專家、中興大學名譽教授李淵百,及其弟子、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教授陳志峰團隊,保種近40年的品系,由民國70年代的臺灣土雞,經多世代選拔後,雜交生產出中興紅羽1982雛雞。

陳美惠教授指出,此育種雞有很好的抗病力、活力好,很適合在野外生存,且生長速度不慢、肉質細膩,非常適合當作部落山林養雞的品種。她極為感謝李淵百與陳志峰教授,將中興紅羽1982這樣有價值的土雞品系,慷慨貢獻部落。

為了不讓部落變養雞場,這些雞隻進入部落後,均採低密度野放飼養,確保雞隻有充足空間可以運動。陳美惠教授表示,為了控制飼養規模,中興紅羽1982的出雛數量與飼養者,由中興大學每年決定,技轉廠商也不得自行出售雛雞,「全臺灣目前有幾隻中興紅羽就是幾隻,每戶能養幾隻、最高能到幾隻,都有限定。」

我們來到林淑貞頭目位於東源部落的「工寮雞舍兼飼料站」,遠處就可以聽到雞隻高鳴喧鬧的聲音。這裡的雞隻有廣大的活動空間,工寮外有大片的山坡、草地可以讓牠們充分運動,雞隻會跑、會飛,甚至還上樹,活動力很強;戶外也提供雞隻們戲水的「游泳池」,跟集約養雞場相比,這裡可是超級豪華的五星級生長環境。

「空白料」加「副食品」,提供雞隻健康營養

林淑貞頭目是牡丹社事件阿祿古(Aruqu)頭目的後代,她在部落中以身作則投入「牡丹山林雞」的飼養,改裝閒置的工寮,成為雞隻溫暖的家。她更擔任飼料組組長,不僅義務為其他農友代訂飼料,也讓工寮成為部落飼料供應站。

走林進淑貞頭目的工寮,我們看到了玉米、米糠,還有好多袋前期、後期飼料,這些飼料都是特別請工廠生產的「空白料」。陳美惠教授解釋,「空白料」是指無任何人工添加的飼料,當然也不加藥物。為了避免飼料交叉污染,因此特別請支持理念的飼料廠,以獨立的產線生產空白料。

「不是隨便就能訂飼料!」林淑貞頭目指出,加入山林雞飼養團隊的成員,才能向她訂購飼料,但在成為成員之前,要先上課學習飼養方式,飼養時也有公約要遵守,以確保品質。李金豐大哥表示,授課老師會教導從雛雞到成雞,再到屠宰各階段的工作細節,導入科學化的飼養知識,與以往部落養雞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除了飼料外,雞農還會提供其他的「副食品」。陳美惠教授說明,常見的副食品包括田間作物的疏苗、果樹掉落的水果,或是在地的民族植物,如假酸漿、構樹葉、茅草等。有的農友還會種中草藥會給雞吃,或拿辣椒放在水裡給雞喝,以增強抵抗力。這些副食品也會讓不同部落、不同農友養出來的中興紅羽土雞,在風味上形成一些差異。

山裡的野草,成為了山林雞的加菜菜色,像林淑貞頭目會去找芒草、龍葵、咸豐草等植物給雞吃。而這些吃好、住好的山林雞,就成為部落發展地方創生的重要工具。

以牡丹山林雞為元素,打造六級化里山經濟

開車翻越山頭,我們來到高士部落。高士社區發展協會在群山山谷中建立了雞舍,成為山林雞飼養基地。迎接我們的是牡丹鄉鄉民代表、高士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李德福,他身後還跟著一群健康活潑的山林雞,另外有幾隻鵝搖搖擺擺在池邊閒晃,偶爾聒噪地鳴叫著。

「我們這邊的年輕人國中就出去了,不像以前,我們從小就有接觸過農事。」李德福總幹事表示,協會投入中興紅羽1982土雞的飼養,主要是希望讓協會的年輕員工學習養雞的技能,不僅增加原鄉的工作機會,也能提升部落青年的收入,「學習了一段時間,現在大家對養雞都有足夠的經驗。」

高士部落的青年養雞也與生態旅遊結合,遊客可以進行段木香菇種植與採收、摘野菜、撒網捕魚、製作勇士便當等農事體驗,也可手作金工紀念品,甚至可以來一場全國獨一無二的cosplay傳統婚禮;中午就在部落品嚐獨特的風味餐,如刺蔥煎蛋、段木香菇雞湯。李德福總幹事說,喝了湯後,喜歡牡丹山林雞的遊客,可以來訊聯繫,協助宅配到府。

這天中午在高士部落用餐,我們喝到了百分百高士製造的段木香菇雞湯。牡丹山林雞鮮美可口,肉質細緻,沒有一般肉雞的腥味,且脂肪少,因此雞湯不會浮著厚厚一層雞油,喝起來清爽不油膩,難得的是雞胸肉竟不乾不柴。與雞肉搭配的段木香菇清香撲鼻,傘肉飽滿厚實,而且為了避免香菇氣味遮掩雞肉風味,廚師特地使用乾香菇與鮮香菇各半燉煮,展現出清新迷人的山林風味,喝一口,令人久久難忘。

牡丹鄉的山林養雞事業正要起飛,請跟著本集節目一起走入山間聚落,看見部落里山經濟的無限生機。

(牡丹山林雞訂購請至「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臉書填寫預購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