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13:00
旋律輕輕唱
2023/03/28 (星期二) 時長:00:21:59
台灣身處全球電子供應鏈重要位置,歐盟CBAM啟動在即,台灣各大企業主積極尋求減碳方式,其中對於綠電的需求相當高,超過一半的碳排可以經由使用綠電減去。但綠色和平日前調查,台灣知名的國際大企業多半購買「海外綠電憑證」的方式取得綠電,企業自發綠電的比例相當低;企業缺綠電是不爭的事實,那企業自發綠電是不是可行的解決方案呢?
2023/03/14 (星期二) 時長:00:21:38
今年1月「氣候變遷因應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其中除了對於「減碳」的規劃,也可以看到政府對於「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和做法。
其實早在2015年立法院就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此次「氣候變遷因應法」就是把「溫管法」內容做修正,並新增條文。
原本「溫管法」有34個條文,「氣候變遷因應法」有63個條文,是滿大程度的調整,修法目的是希望可以更符合國際減碳趨勢。
那到底「氣候變遷因應法」是規定了什麼? 被影響的是哪些人? 我們的生活會因為這部法律而有什麼改變嗎?
2023/03/07 (星期二) 時長:00:21:15
現代人生活無可避免都有交通需求,大至跨海的出國旅行,小至每日的上班通勤,我們有各種交通載具的選擇,
也因為我們的活動選擇產生碳排放。目前何種交通方式是台灣的「碳排大戶」,需要我們優先關注改善呢?
國發會在去年公布了「淨零排放路徑總說明」,去年底再公布了「淨零轉型階段目標與行動」
根據報告,規劃2040年「運具全面電動化」,2030~2035年階段性將燃油運具汰換轉型,
這樣的方式真的可以幫助我們達到「2050零碳排」的目標嗎?
2023/02/28 (星期二) 時長:00:21:23
台灣碳排約2.7噸,全世界排行第24名,但我們人均碳排大概是10噸多,在1000萬以上人口的國家,我們排名第8名。
顯示出台灣和大部分亞洲國家,產業多為代工出口或工業製造,內部企業急需轉型方能趕上未來的碳排國際標準。
「轉型」的關鍵是什麼呢?哪些改變是迫在眉睫,我們必須優先處理的呢?
2023/01/31 (星期二) 時長:00:22:35
歐盟在去年12月討論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從原先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過渡期,改延至2023年10月1日起實施,也修改推出新版本草案。對台灣產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目前台灣政府和企業還在協商未來課徵碳稅的費率,目前歐盟每噸碳約77歐元,台灣企業目前提出願意負擔僅100~300新台幣,遠遠高於我們產業的預期,台灣企業和政府還需要更多深度的討論,面對全球貿易無可避免的CBAM議題。
2022/05/23 (星期一) 時長:00:45:19
科技新聞傳播相當不容易,其中有哪些咩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