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16:00
爵士公民
2023/09/26 (星期二) 時長:00:18:06
這一集中,我們會討論關於儲能的商機和挑戰。
2050淨零碳排是全人類的目標,我們開始關注各式綠能,像是太陽能、風能等等
但這些綠色能源,往往受限於自然氣候,而人類用電高峰又不一定和自然界產電的環境相配合,如何使綠能成為穩定有用的電力/能源來源,儲能就佔了很大的角色,它可以將綠電儲存下來,讓我們可以妥善使用珍貴的能源。但儲能的發展勢必也要面臨國際的規定和安全的檢驗,有哪些是必要注意的呢?
2023/09/22 (星期五) 時長:00:22:01
循環經濟也是減碳的重要環節,驗證軟體可以解決塑膠循環利用的關鍵問題
2023/09/15 (星期五) 時長:00:21:46
尋找經濟實惠且機動性高的解決方案,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但是中小企業在這一方面更有應變不及的問題
2023/09/08 (星期五) 時長:00:23:33
台灣的碳費應該如何定價?碳權會如何抵換?這些都是企業未來一年需要關注的最新趨勢
2023/09/01 (星期五) 時長:00:22:28
歐盟的 CBAM 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碳排」的外部成本內部化,許多國家已經摸索了20幾年
2023/06/01 (星期四) 時長:0:23:19
淨零碳排是理念還是具體行動?當歐美即將展開新一波碳排管制時,台灣是繼續當旁觀者,還是利益相關的參與者呢?
2023/02/07 (星期二) 時長:00:25:15
歐盟碳稅的議題持續影響全球交易,各國企業的綠色轉型已成為不容逃避的「必選題」。
但台灣企業進行轉型的時候,卻會遭到重重考驗,根據調查企業主最煩惱的是「不知道現在資訊是什麼?」另一個是「手上有什麼資源?」,目前也沒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可以模仿學習。
且綠色轉型無法憑自己之力完成,各企業和供應鏈之間要如何團結合作、共享資源一起完成綠色轉型呢?
2023/01/31 (星期二) 時長:00:22:35
歐盟在去年12月討論 「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從原先2023年1月1日起施行「碳邊境調整機制」過渡期,改延至2023年10月1日起實施,也修改推出新版本草案。對台灣產業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目前台灣政府和企業還在協商未來課徵碳稅的費率,目前歐盟每噸碳約77歐元,台灣企業目前提出願意負擔僅100~300新台幣,遠遠高於我們產業的預期,台灣企業和政府還需要更多深度的討論,面對全球貿易無可避免的CBAM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