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永續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關鍵詞;每個領域,都在研究該如何減碳護地球,包含建築業。

根據聯合國統計,建築與營建部門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占全球總排放量的38%。因此,在追求永續的當下,建築業也在思考如綠建築、永續建材等解方。有些建築師則重新回過頭在建築中運用自然素材,例如竹子。

台灣竹會理事長暨陽明交大建築所所長許倍銜指出,現在世界各國都在關注竹構建築,原因是竹林的固碳力為針闊葉混合林的3~6倍,而且相較樹木至少要30、40年才能成材,竹子只要4年就能使用。此外,竹林也要定期更新利用,才能發揮固碳和商品價值,對於目前全球重視的「淨零碳排」議題可創造巨大貢獻。

《蜷蜷亭》位於陽明交大光復校區第二餐廳旁草坪上,建築師曾令理以連續的曲面,設計出半室內的亭子,並蜷繞出一個座位平台,邀請師生親近使用。(照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然而,竹子是非常有個性的素材,每根竹子各自長短粗細不同,且中空有結,利用上較木材不便,在在挑戰著建築師的創意與能力。自2021年起,台灣竹會和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推動「竹構人才培育計畫」,引導年輕世代設計師與大專學生投入竹構造的學習與實驗,並藉由設計、實作以及公開展示的過程,探索竹材應用於當代建築領域的機會與挑戰。第3屆「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策展人葉育鑫表示,今年展覽延續前兩屆的基礎,希望打造出更貼近民眾生活的竹構築作品,也讓民眾對竹構產生信心。

走訪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便可以看到5件極富創意的作品,建築師運用竹子打造出獨特的空間,引領觀眾親近使用。如建築設計師郭恩愷的《橋繭》,首度使用「蒸汽彎曲木」工法應用於竹構上,將竹螺旋環繞成拱,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陽明交大建築所助理教授曾令理的《蜷蜷亭》,打造出蜷曲型態的半室內涼亭,挑戰了如何將野性的竹材,建構出數位設計中的序列感,同時兼具精準性與平滑性。

《橋繭》師法自然,建築設計師郭恩愷以「蒸汽彎曲木」技術將竹螺旋環繞成拱,仿效蟲隻作繭依附於枝葉,共構於落羽松環湖步道的小橋上。(照片提供:建築設計師郭恩愷)

「島嶼構竹」帶領民眾重新認識竹構造的潛力,但要讓竹構真正進入當代建築,挑戰不少。台灣竹會理事長許倍銜認為,法規與成本是兩大關卡。此外,相關竹構人力短缺也是一大問題,因此台灣竹會透過竹構設計人才培育計畫,有系統地將竹工藝進行傳承、復興。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走進2024島嶼構竹新銳建築展,與竹子這位舊識再相逢,也看竹材如何在建築師的創意與努力下,展現出強大的美學和功能性。

《浮林》基地位於羅列有序的松木林,建築師林柏陽發想了一種動態、懸浮的竹構,藉由單純的拉力與張力,創造一種力平衡的當代竹構藝術。(照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芎林》由明治大學理工學部建築學科兼任講師萩生田秀之與結構技師陳冠帆共同合作,使用竹拱圈布置成放射狀的星形平面,在校園中營造出獨特的沉思空間。(照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

《竹旋幻居》為建築師高仕棠(Kristof Crolla)設計,先由峇里島工匠預製,並利用擴增實境(AR)技術,在台灣由當地承包商重新組裝,呈現高端竹構工藝輸出海外的可能性。(照片提供:初樸建築;攝影:拾蒔生活製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