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收聽
10:00~11:00
原鄉花園
節目動態:原鄉花園
主持人: 劉炯朗
2021/02/22
印度詩人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在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詩集《吉檀迦利》(Gitanjali)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也可以說是他的主要代表作。為各位選讀其中兩首有關別離的詩:告別、離開。此外莎士比亞也有一首十四行詩, 讓我們一同欣賞。
1910年,Thomas Morgan證實遺傳基因存在於染色體中。1944年,Oswald Avery證實基因儲存在染色體的DNA中,1952年,Alfred Hershey and Martha Chase更證實了這個結論,確認DNA分子,含有四種含氮鹼基ATCG,脫氧核醣與磷酸鹽,但它們是如何排列的呢?這個問題直到1953年,James Watson and Francis Crick發現雙螺旋結構,才終於打開了基因研究的大門。更多內容,歡迎收聽劉校長的解說。
2016/03/23 (星期三)
康德是十八世紀非常重要的德國哲學家,他也認為自由、正義和道德是連在一起的,我們常常以為自由就是毫無拘束和障礙地去做想要做的事,但康德認為,按照生理需求或者社會規範來行事,都不是自由的行為。那麼什麼是自由的行為呢?康德說那必須是自主的行為,自主就是按照自己的法則來行事,而不是按照大自然、社會或者其他外在的法則來行事。要瞭解「自主」這個觀念,康德提出了一個相反的觀念「他律」,他律的行為是按照自己以外的法則而行的行為。做一件事是為了要做另一件,如此下去,就是為了要達到一個外在為我們設定的目標,我們就只是達到這個目標的工具而已。康德自主的觀念認為做一件事就是按照自己的規律去做這一件事,這件事就是目的和結果。我們不是追求外在目的的工具,人的尊嚴來自這種自主的能力,這就是人和物不同的地方。更多詳細內容,歡迎收聽。
2020/06/17 (星期三)
2011/10/26 (星期三)
功利主義把共同福祉單純量化的弱點,在於他們得到的快樂只有量而沒有質的分別,簡單地把每個人的快樂量化,加減為單一的數字,作為共同的快樂。米爾解套的說法是:快樂有高低層次的不同,多數人喜歡的某一種快樂,就是層次較高的快樂。儘管多數人選擇的快樂,往往是從較狹窄的觀點來看低層次的快樂。因為判斷和選擇往往是不一致的,品味較低的人,只需要較低層次的快樂,便得到滿足。詳細關於功利主義與共同的快樂,歡迎您的收聽。
2020/06/03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