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更正:本集06:06處提到「2016年為創紀錄全球最熱的一年」,是因本集錄音時間為7月初,今年7月6日全球均溫攀升至攝氏17.23度,又突破紀錄創下新高,地球暖化持續惡化,還需要我們一同努力守護環境與淨零。

上一集我們跟大家聊了台灣的「沿岸藍碳」(海草床、鹽沼、紅樹林),認識了它們的分布與面積,以及藍碳生態系,對於環境與減碳的貢獻。這一集我們要進一步了解它們的保育現況和面積變化,哪些人類行為會危害它們? 此外,除了「沿岸藍碳」(海草床、鹽沼、紅樹林),太海中的藻類和海水本身,也都具儲存碳元素的功能,它們怎麼幫助我們達到淨零呢?

今天我們繼續來認識,過去被我們忽略,卻重要又寶貴又的「藍碳」。

🙆‍♂️來賓:國立臺灣海洋大學 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 周文臣教授

♻本集節目要點:

  • 關於台灣沿岸藍碳的面積變化,根據海保署的調查,海草床的面積變化較大,2016年時曾經發生大規模的海草死亡,面積從5000多公頃,減少到3000多公頃,減少將近2000公頃。
    推測原因為海水暖化,2016年為聖嬰年,海水溫度較高,造成海水缺氧,導致海草大規模死亡,是人類活動間接導致。
  •  紅樹林在台灣的保育相當成功,從民國65年來,面積不斷沒有減少還逐年增加,以碳匯角度看,紅樹林碳匯是增長的;但紅樹林的增加也會造成環境和生態的問題,以淡水河為例,紅樹林增加阻礙了河道,若遇上颱風,洪水疏散速度減慢可能會導致淹水。另外紅樹林增加,會影響沙岸面積,導致招潮蟹和候鳥的棲地縮小,影響生物多樣性。因此全面規劃保育的平衡為當務之急。
  •  除了沿岸藍碳,海洋本身也具備「生物幫浦」和「物理幫浦」的減碳能力。其中「生物幫浦」是指廣大的海洋分布許多浮游生物與藻類,它們也會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其中約1%可以透過食物鏈傳遞,把碳元素封存至深海,1%乍看不多,但藻類遍布整個海洋,數量龐大不容小覷,也是一大潛力的自然碳匯資源。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

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

異業合作洽詢▶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