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邀請工研院產服中心專案經理 舒靜珉分享:他如何以科技創新成果戰勝危機,跨領域整合設計出創新機械產品,不僅能快狠準地完成土石流清消作業,可能也因此一解其年幼時目睹基隆礦坑災變時,難解的心理救贖畫面。

不僅如此,疏靜珉也身兼中科智慧機器人自造基地 執行長,持續以整合高科技與藝術人文的跨領域角色,推陳出新端出各式創新創意產品。歡迎收聽。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輕量化清土石流機 展現科技結合公益的新能量

台灣河川坡度大、水流湍急,每當遇上暴雨、地震等天災時,經常會發生土石流,對鄰近的民眾住家造成危害。過去為了清理住宅中的沙石和泥土,只能仰賴人力用圓鍬一勺、一勺挖取,不但曠日費時,也極耗人力。如今工研院開發出「輕量化清土石流機」,讓志工、國家隊到災區清理現場能更加簡便,充分展現科技結合公益的新能量。

工研院產服中心專案經理舒靜珉,是開發「輕量化清土石流機」的主要負責人,他從小對機器人很有興趣,剛到創意中心服務時,就表明希望從事機器人相關的研究;後來從機械所調到產服中心,受到時任執行長劉佳明的邀請,才成為這項專案的負責人。「那時候執行長問我,能不能設計出一台小型山貓,幫助慈濟救災?」舒靜民認為,讓科技延伸到災區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再加上自己的童年經驗,於是欣然接受挑戰。

他回憶,在自己七、八歲那年,基隆暖暖發生了一場礦場災難,當時從事挖礦工作的祖父也前往救災,祖母也帶著他去看。看見坍塌的礦場滿是爛泥、一片狼籍,礦坑裡有一具又一具支離破碎的遺體被抬出來,讓小舒靜珉的心中非常震撼。「所以當劉執行長跟我提起這個專案,我就非常有興趣!」

一般山貓必須有四個輪子、一個鏟子,但這樣的機具難以攜帶,也無法單獨操作。舒靜珉和慈濟開會確認需求,才知道當土石流淹進民宅之後,往往是由50~70歲的老先生拿著圓鍬和水桶,一勺一勺地挖出泥沙,既耗時又辛苦。經過一年左右的研發和測試,團隊設計出外觀類似吸塵器的「輕量化清土石流機」,使用時就像割草機利用推動來吸取泥沙,再用後方的水桶則來承裝,因為整台機具體積小,能夠一人獨力操作,相當節省人力,速度又比人工鏟土快五倍以上,所以很適合在狹小的地形使用,也可提高清運效率,幫助災民順利恢復正常生活。

「輕量化清土石流機」的設計看似容易,其實並不簡單,從設計到量產也有一道不小的鴻溝。過程中,舒靜珉仔細確認需求、確認可行性,同時整合機械、電控等領域人材,再找經費來量產,才讓「輕量化清土石流機」得以誕生。「從進工研院到現在,我設計的所有產品都兼具功能和美感。」舒靜珉本身有藝術背景,他提到歐美國家有許多商品,不僅具備功能性,也十分美觀,這是台灣產品普遍較缺乏的特點。探究箇中原因,或許是因為理工人習慣在理性框架中思考,而藝術人重視美學,較容易忽略可行性,兩者互相結合自然要費一番功夫。「而我是一個轉譯者,知道兩邊各自在想什麼,所以可以整合出好的產品!」

「我現在有什麼事就去做,沒有太大的界線。」經歷服科中心、產服中心、機械所,舒靜珉一路上接觸了許多領域的專業人才,深知跨界融合能迸發強大的力量,也相信當創意湧現,只要敢於說出自己的想法,就有機會築夢踏實。身為理性與感性的轉譯者,未來他將尋求內外資源,開創更多符合實際需求的產品,為社會公益盡心盡力,帶來更多美好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