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工業技術研究院院長史欽泰博士

創新、誠信、分享是一套的,而且要不斷努力,所以是「預見 科技 桃花源」

科技桃花源,前面加了兩個字「預見」。要不斷的努力、不斷的努力,每做一件就越接近。所以,用那個「預期」的「預見」。

 

史欽泰博士以前常講「不能只知道一點,會創新,一定還要誠信跟分享,創新、誠信、分享是一套的」。所以同理,不能只想要「好的桃花源」、「科技桃花源」,還要「預見」。把「努力」放在裡面,所以「預見 科技 桃花源」三個字是不能分的。

 

在現在這樣「很多不確定性」的社會變化中,很多人覺得不太容易掌握,覺得自己好像能做的事情有限。像我們常說「年輕人是小確幸」,就是因為年輕人覺得他資源就那麼少,但是又很想要生活或工作上,自己能夠滿足。所以,就會做一些「我們看起來覺得像是小確幸的東西」。但是,雖然想要「好的東西」動機是好的,而資源有限,能享受的東西就有限,也造成「好的東西」目標不夠高。

 

不管是年輕人,或現在已經在企業具有相當不錯工作的人,面對很多不確定的未來,加上過去很多企業管理經驗,在資源控制做的很好,尤其是台灣的產業鏈、供應鏈很有效率。但是,世界不僅如此,還有異軍突圍的網路、行動通訊,進入到各行各業。造成競爭程度增加,讓我們覺得好像很多的價值不知為何而做,或者說消失了。這時候需要一些不同的思考。

 

我們常說,我們缺乏做夢。桃花源有點像做夢,因為作者敘述,桃花源的美好景況,可是找不到。因為他出來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找得到,所以它其實是一個虛幻、一個假的東西。可是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因為它觸發了我們的「想像力」。

 

然而這個可以代表我們的一個願景,每個人都嚮往的願景。如何讓這個願景不再虛幻,變成今天的樂土?這樣就反過來了,科技再提供,如何達到這個美麗的想法,不論是提高生活品質、生活的便利,皆是如此。比如:老化的社會,我們怎麼樣讓社會安和樂利,由大家心中願景來定義我們的工作要怎麼做。

 

而我們台灣最大的挑戰是,十八般武藝都會,但是不知道要做什麼。我們常幫外國的公司打工,提供物美價廉的產品,但我們不知道客戶需要。這就是企業無法轉型的原因,重點在「缺乏想像力」,缺乏知道人家要什麼、我們自己要什麼。現在我們已經看的到了,這種「需要」其實跟我們生活是相結合的。

 

「預見 科技 桃花源」幾年前就開始了,有土地復育、還有做食安的。在過程中,已經接觸到很多的團體、伙伴,這都是可連起來的東西。做機器人的時候,實際用一個題目給他「機器人騎腳踏車」其實是很前瞻的,因為現在大家做機器人、無人車等、做動態控制等。我們建議他們思考這個技術,能否與城鄉生活體驗連接一起。

 

像是新竹很多山坡地,老人也日益增多,如何讓這些人在新竹騎腳踏車是「如履平地」,不管坡地如何,都可以簡單、不太費力,年紀大小都可以騎,並且順帶發電,賣到全世界。這樣,一個產業的轉變就出來了。

 

從生活上,想像「好的東西」帶出來,科技怎麼去運用,產生新的產業體系,然後是全世界都可運用的。從「人」的喜好出來,就沒有「區域」的限制。所以開始只要如此思考,就解決了問題,擴大到世界上的問題就少了。未來就不必要等大公司來問,這個你會不會做?我們不要等到這樣。

 

「創意」來自於很多不預期的,在不同的領域當中,它的邊緣交會時所產生的,這個是計畫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如果太相信計畫,會失去很多的機會。史欽泰博士的話語,像科技CEO領導哲學課程。匯整全面解決問題的機制,回溯到上游,發現更重要的是設計規劃這個理念。他提倡的是一個新的想法,一種聰明、勤勞的創意。創造更多的接觸,看見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其中也能產生新的創意。

 

史欽泰博士表示,新竹有太多的資源,經過這三、四十年來累積的「台灣密度最高的財富」,這些環境可以創造出來的東西,就不是想像中只能做「小確幸」。透過已有成熟經驗的老一輩,與年輕的夢想,以及所見不同之處。設計一個平台機制,有時候不必刻意去控制它,它不是一個人就能創造出來的價值,單方面的設計是做不出來的。以服務的概念,讓「新竹」可以成為跨領域、跨時代的好地方,同時是「台灣」能轉型最好的地方,並讓大家看到未來的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