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所有的瀕臨絕種野生動物中,有一種鳥類模樣嬌小可愛,個性活潑好動,經常發出「唧!唧唧!」清亮短促的鳴叫聲,牠就是山麻雀。

山麻雀與我們較為熟悉的麻雀,兩者屬於親戚,皆為麻雀科麻雀屬。雖然體型差異不大,但彼此外觀上仍有許多不同。嘉義縣梅山鄉瑞峰社區的山麻雀達人黃惠瑜指出,山麻雀體型比麻雀稍小一些,而且麻雀臉頰上有明顯的黑斑,山麻雀則無。此外,麻雀公母鳥長得幾乎一樣,外觀很難分辨,但山麻雀母鳥跟公鳥外觀完全不同。山麻雀公鳥頭部和背部為栗紅色,雌鳥整體羽色比較接近麻雀,且有明顯的白色眉線。

與麻雀不同,山麻雀雄鳥頭部和背部為栗紅色,臉頰沒有黑斑。(照片提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雖然在IUCN的紅皮書中,山麻雀是列為無危(Least Concern)物種,但在台灣,牠們的數量稀少,曾經剩不到1000隻。如宜蘭縣頭城鎮、礁溪鄉、花蓮縣秀林鄉、台東縣海瑞鄉、新北市貢寮區、桃園市復興區、新竹縣尖石鄉、南投縣埔里鎮、魚池鄉、信義鄉與屏東縣霧台鄉等許多地區,自2015年之後,就沒有山麻雀的觀察紀錄。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嘉義分署自然保育科技士施怡伸解釋,山麻雀主要棲息分布在海拔200至2,000公尺山區,喜愛有人生活的山間農村,且山麻雀無法自行挖掘巢位,只能利用其他鳥類舊巢穴或是現成的孔洞進行繁殖。因上述的繁殖棲息特性,加上整體里山環境改變、慣行農法使用,使山麻雀的生存受到威脅。

山麻雀雌鳥有明顯的白色眉線,整體羽色為灰褐色,比較接近麻雀。(照片提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

幸好近年經由官方、民間通力合作,進行各種保育措施,現在山麻雀的數量已逐步回升至約1,700隻,令人欣喜。施怡伸技士表示,山麻雀的保育策略有三:供吃、供住與提供更友善的環境。其中,「供吃」指種植小米供山麻雀食用,並在其繁殖季初期設置粗糠餌站;「供住」為設置人工巢箱,增加山麻雀能築巢繁殖之孔洞;「友善環境」則於社區推廣農藥減量、不用高毒性農藥,林保署更於2024年推出山麻雀生態服務給付示範計畫,提升農民保護山麻雀的意願。

現在就讓我們來到復育山麻雀的重要基地:嘉義縣梅山鄉瑞峰社區,由生毛樹19號柑仔店山麻雀復育主理人黃惠瑜帶領,一起來認識山麻雀,並了解瑞峰社區如何推展山麻雀的保育工作。

嘉義縣野鳥學會於瑞峰社區鄰近茶園的電線桿上,設置人工巢箱。

人工巢箱原先以竹材製作,但容易漏雨潮濕發霉,因此改以隔熱材包覆塑膠PVC管打造,並在巢箱前後端設置U型環,供山麻雀停棲。

瑞峰社區於山麻雀繁殖季初期設置粗糠餌站,讓山麻雀能儲備足夠能量完成繁殖之「鳥」生大事。(照片提供: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