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在信義區四獸山下的「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占地約4公頃,是兼具環境教育、生態復育及歷史價值的第一座都會型濕地生態公園。

在地理上,永春陂是被四獸山所環繞的天然凹地,清朝乾隆年間就有漢人開墾,依山勢挖出陂塘、儲水灌溉。但後來因瑠公圳的五分埔支線開闢至此,永春陂的灌溉功能逐漸被取代,加上日治時期四獸山開挖煤礦,煤渣、廢水流入陂塘,造成水域面積縮小;1950年代更陸續興建松山商職、軍營,讓陂塘景觀完全消失。

2015年,台北市政府決議將閒置營區改建為永春陂濕地公園,引豹山溪及無名溪水體營造濕地生態,以不同深淺的水域打造出多樣化棲地,並進行分區管理,提供動植物友善棲息空間,發揮生物避難所效應,也促進四獸山系物種的豐富性。

永春陂濕地公園面積3.98公頃,保留三棟既有營舍改造成公園場館,並利用河濱疏濬土壤塑造公園地形。(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大地工程處)

2月8日晚上7點半,在這個飄著細雨的夜晚,十多位民眾來到了永春陂濕地公園,參與台北市信義區公所與荒野保護協會台北分會,配合台北燈會共同舉辦的「打開你的夜視鏡─夜賞永春陂風華」活動。透過荒野解說員的帶領,以聆聽、觀察、尋找等方式,探索這座都會濕地公園。

荒野解說員林雍善(榮星鱔魚)運用照片,讓孩子理解公園生態化的概念,與不放生、不棄養、不餵食、不亂丟垃圾的四不原則。

樹葉後面藏著什麼生物?荒野解說員王鼎球(黃金鼠)引導大小朋友進行生態觀察。

荒野台北解說組組長賴素燕(燕子)表示,一般民眾來到公園,大多是走馬看花,因此活動中除了欣賞藝術家為永春陂打造的永續燈飾裝置外,同時希望讓民眾了解到,公園不僅可以提供民眾遊憩,也是許多生物棲息的場所,並宣導「公園生態化」的理念。

您是否覺得,夜間的公園都是黑黑暗暗,很可怕?解說員解邦華(黃魚鴞)表示,晚上的公園還是可以欣賞,只是利用眼睛外,更要打開耳朵,仔細聆聽,便可以聽到聆聽到許多動物的鳴叫。另外,夜晚來此也會注意到公園內的路燈非常低矮,有的還貼近地面,為的就是盡量降低光害,避免干擾動物的休息,或妨礙夜行性動物的行動。

本集節目就帶您一起在夜晚時分,漫步、探索永春陂生態濕地公園!

荒野解說員許家偉(彈塗魚)介紹孩子們最愛的獨角仙跟鍬形蟲,用標本跟圖片來說明獨角仙的成長。

荒野解說員劉玉梅(青剛櫟)帶領孩子和家長共同動手DIY,用冬季盛產的橘子製作提燈。打造出獨一無二的作品。

藝術團隊「山田設計」以包圍永春陂的四獸山,即虎、豹、獅、象四獸作為主題,打造永續燈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