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影響台灣未來甚鉅,主持人彭宗平教授從《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兩大主軸:「台灣永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和「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出發,談到本季與來賓探討兩岸關係的重點。

近年來,我們明顯感覺到兩岸在經濟力、人才、國際影響力等領域的消長,彭教授提出,一定要積極發展台灣的特色,創造中國大陸無法複製的經驗與優勢。為此,他特別從兩岸官方與民間的交流互動、兩岸產業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台灣的國際處境、大陸的一帶一路、以及各領域如:科技、文化、學術等的交流,邀請專家全面探討兩岸關係,找出台灣的優勢領域或發展策略。

當然,在這一集導言,彭教授也就以上領域過去的發展歷史,當前的現況,以及台灣目前的優勢,進行初步的分析,帶給您兩岸關係的概觀。歡迎收聽!

 

1. 兩岸政經重要歷程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討論的主題轉移到「兩岸關係」。談到兩岸關係,不免要回顧兩岸過去七十年來,各自發展的重要政經歷程。就大陸而言,大陸是在1949年的10月1日,毛澤東站在天安門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緊接著,1950年開始推動所謂的鎮壓反革命,進行土地改革,批鬥了將近200萬名地主。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經濟計畫,現在已經到了所謂的十三五(第十三個五年規劃)。1956年,推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反右運動。

1958年開始,又有所謂的三面紅旗,也就是所謂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強調多、快、好、省;提出大躍進,大家所熟知的全民大煉鋼就是大躍進的一環;接著是人民公社。三面紅旗的失敗,讓毛澤東退居二線,由劉少奇主政。

但是在1966年,毛澤東又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接連批鬥劉少奇與林彪,一直到1976年毛澤東過世之後,文化大革命才算是告一段落。但是因為紅衛兵的破四舊,對中華文化造成非常大的傷害。四人幫垮台之後,在1978年,鄧小平復出,他提出所謂的改革開放。先後由胡耀邦、趙紫陽、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擔任總書記以及國家主席。

從1978年到2007年,大陸改革開放之後,每年平均實質的國民生產總值GDP成長率達到9.8%,其間GDP增加了10倍,這就是所謂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2015年,GDP的成長則放緩,剩下6.9%。

在2012年,大陸已經成為全球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在同一年,它的服務業產值也已經超越了工業的總產值,服務業達到了46%,工業44%。現在大陸正在推動所謂的中國製造2025,希望2025年之後,大陸可以從製造大國變成一個製造強國。

2011年,大陸的總產值已經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大家印象深刻的是大陸的高速公路,在2014年總長度已經到了11萬公里,它的高速鐵路在2016年底,總長度達到2萬2千公里。

至於台灣,我們1950年開始實施土地改革,進行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逐漸從農業發展到工業,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再發展高科技,目前我們的服務業總產值已經超過70%。

1987年,蔣經國總統宣布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和報禁,兩岸關係也得到了舒緩。1992年,我們進行中央民代的全面改選,1996年總統直選,2000年出現了第一次政黨輪替。2008年,馬英九當選總統,連任一屆後,2016年由蔡英文代表民進黨當選總統。台灣過去經濟的發展,被世人稱為經濟奇跡,曾經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我們的民主開放,也已經有相當大的改善。但是這二十年來,我們經濟的發展卻好像停頓了。以上是兩岸在過去70年,各自重大的政經歷程。

根據這樣的背景,我們要來談兩岸關係。當然兩岸關係牽動了許多的政治議題,不過我們主要的焦點要放在其他的幾個議題上面。兩岸關係是台灣追求永續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把兩岸關係處理好,對台灣未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這一季的議題,我們將討論兩岸政府與民間的交流、產業經濟的競爭與合作、台灣的國際處境,以及大陸的一帶一路等等,當然我們也會談到教育、學術、文化、科技、人才的交流等議題。

 

2. 兩岸政府與民間的交流

首先,談兩岸政府與民間的交流。回顧過去七十年來的兩岸關係,前面三十年是一個對抗的時代,大陸對台灣喊出「武力解放台灣」,或者「血洗台灣」,近年來強調所謂的「一國兩制,統一中國」。而台灣對大陸首先談的是「反攻大陸,解救同胞」,後來改成「三民主義統一中國」。

提到兩岸關係的突破點,不免要提到蔣經國總統在1987年宣佈開放探親,後來政府於2001年開放小三通,2008年大三通。陸客來台的首發團,是在2008年的7月18日,後來又開放自由行。2014年陸客來台總共有399萬人,2015年達到了418萬人,2016年因為兩岸關係急凍,陸客來台的總人數降到351萬人。雖然陸客團減少,但是自由行的人數還是持續增加。

台灣對大陸在1991年提出了《國統綱領》,92年又制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但是兩岸關係更重要的突破點,是辜汪會談。1993年,台灣的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以及大陸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在新加坡第一次會面。雖然不是官方機關的會談,仍可說是兩岸自1949年來,第一次官方級的會談。而且在此之前,1992年的10月,雙方的代表團就已經在香港進行會議的籌備,在一些基本的原則下進行討論。這就是後來所謂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是雙方現在對這個九二共識有不同的解讀。

辜汪也在1998年,於上海第二次見面,進行會晤。辜汪會晤之後,李登輝總統在1999年7月19日,提出了「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之說法,也就是所謂的「兩國論」,對兩岸關係拋出了一個震撼彈,造成兩岸關係急劇的改變。陳水扁總統在2000年就任的時候,曾經提出所謂的「四不一沒有」。2002年,他又提出了「一邊一國」,所以兩岸關係其實是起起伏伏的。

大陸在2005年,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對台灣造成很大的衝擊。因此陳水扁總統在2006年1月宣布廢止國家統一綱領,接著停止國統會的運作。但是約略在同一時期,連戰則在2005年的4月,到大陸進行破冰之旅,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與胡錦濤進行了1949年以來,國共最高領導人的第一次會面。

而馬英九總統在2008年就任的時候,提出了不統、不獨、不武,作為兩岸關係的一個基礎。馬總統也在卸任之前,於2015年11月,到新加坡與習近平進行兩岸領導人的第一次會面。這是兩岸政府與民間交流的一些重要里程碑。

 

3. 經濟與產業競合

接著談經濟與產業的競合。在1987年開放探親之後,台商開始陸續到大陸投資,從製造業、食品業、服務業,一直到科技業,包括工具、輪胎、紡織、食品、飲料,甚至IC、面板、金融等等,陸續到大陸佈局。目前,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已經占了台灣海外投資的60%。台灣的強勢產業包括筆記型、桌上型電腦,現在主要的生產基地都移到了大陸。而鴻海在大陸甚至有百萬大軍。

隨著台商到大陸投資,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也提升了大陸的技術與管理水準,當然大陸也提出了許多誘因來吸引台商,包括土地、人力、環境、稅制等的讓利。其實不僅台商在大陸投資,歐洲、美國、日本、韓國等許多國家,也陸續到大陸投資,所以近年來,大陸已經發展成世界工廠,成為一個製造大國。

這樣的投資,當然造成了大陸的環境污染,人力成本也逐年提高,每年上漲8%到12%。而台商到大陸投資之後,許多產業是在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也造成許多產業的空洞化,導致台灣年輕人就業率下降,薪資停滯。所以台商到大陸的投資,也對台灣的產業與經濟發展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在未來,台灣的產業必須要轉型,技術必須提升。甚至在大陸的台商,當大陸逐漸發展之後,許多高污染、低稅收、勞力密集的產業也逐漸被淘汰,因此他們也要轉型。

在兩岸經濟的競合方面,台灣的政策也隨時在檢討、轉變。李登輝總統主政的時期,曾經提出戒急用忍;但是民進黨的前主席許信良卻提出大膽西進。由於兩岸的互動關係愈來愈密切,在馬英九總統任內,特別提出了所謂的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本來在ECFA的架構下,還要推動貨物與服務的貿易協議,但因為太陽花運動而暫緩,一直沒有簽署。

根據大陸台企聯盟的統計,2015年,台商在大陸的投資家數,已經超過10萬家,工作人口加上眷屬超過100萬。近年來,我們看到大陸崛起,兩岸經濟力的消長,所以台商必須要掌握技術,憑藉對市場的了解,靈活的行銷,以及國際化的程度,配合大陸的內需與外銷的市場,來達成兩岸產業經濟的互補互利,製造雙贏。

 

4. 兩岸關係與台灣國際處境

接著我們要討論台灣國際處境的議題。自從大陸在1950年建立政權之後,1960年以前,蘇聯及東歐各國加上英國、印度等等,都相繼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9年,我們還有70個邦交國,但在1971年的10月25日,我們退出聯合國,這個重大事件的前後,相繼有加拿大、義大利、比利時、日本、澳大利亞、西班牙、希臘,東南亞的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等,都在1975年之前相繼和中華民國斷交。1978年,我們只剩下22個邦交國。緊接著,1979年美國和我們斷交,這是對台灣國際處境一個重要的打擊。

所幸台灣憑藉著經濟實力,對友邦進行經濟援助,特別是1980年到2000年,我們的經濟實力還是相當雄厚。所以到1992年,我們的邦交國還陸續成長到30國,但是在這段期間內,也和南非與韓國斷交。最近聖多美普林西比及巴拿馬相繼和我國斷交,我們的邦交國只剩下20個。

除了正式建交的邦交國之外,馬英九政府時期,推動所謂的活路外交,和我們免簽的國家達到104個,還有29個落地簽的國家,總共有133個國家,讓我們的國民可以自由地到處旅遊。

國際組織方面,台灣在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後,也相繼退出聯合國各相關組織。到了1984年總算突破,以中華台北Chinese Taipei的名義參加了洛杉磯奧運。從此之後,我們經常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加其他的國際組織。譬如在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也就是APEC,我們在1991年加入APEC就是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加入。

另外一個重要的組織是世界貿易組織WTO,它總共有159個會員國,25個觀察員,我們也在2002年的1月1日,以「台澎金馬個別關稅領域」為會籍名稱,正式成為會員。至於世界衛生組織WHO,我們在1972年退出,一直到2009年,才被邀請以觀察員的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但是很可惜,今年我們就沒有再被邀請。

台灣在國際的處境實在非常艱辛,不僅是國際組織,在區域組織裡頭,我們也常常被排除在外。譬如像東協十國,現在還有所謂的東協加三,日本、大陸與韓國都變成加盟國,而我們一直被排除在外。最近國際上推動TPP,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雖然美國退出,但是TPP持續在推動。還有以大陸為首,推動的RCEP 東南亞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台灣也一直沒有機會加入。所以台灣的國際處境確實相當辛苦,值得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

 

5. 一帶一路牽動兩岸情勢

其次我們要談的議題,是大陸的一帶一路經濟合作計畫。一帶一路是習近平在2013年9月提出,所謂的「一帶」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經過中亞五國再連接到西歐,它有兩個走向,第一個是經過中亞、俄羅斯到歐洲,第二個是經由中亞到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的各國。在這個經濟帶裡頭,規劃了三條超級鐵路,希望能夠發展西北各省,特別是新疆。

所謂的「一路」指的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同樣有兩個走向,一個是從中國大陸沿海的港口,經過南海到印度洋延伸到歐洲,第二是從中國沿海的港口經過南海,達到南太平洋,希望能夠開發大陸沿海各省,特別是福建。

目前一帶一路已經涵括了66個國家,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二,以及30%的GDP,最終的投資總額會超過九千億美金。大陸推動一帶一路,主要目的是讓天然資源能以更多方式運到中國大陸,也讓大陸的過剩產能有更多的出口,包括鋼鐵、水泥等等。當然大陸也希望透過經濟貿易的合作,成為一個新的霸主。

與一帶一路相關的另外一個計畫是亞投行,就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它是在2013年10月被提出。目前包括英國、瑞士、法國、義大利、德國、韓國、俄羅斯、巴西都已經參加。2016年1月,亞投行在北京已經舉行開業式,日本和美國也都相繼表達參加的意願。亞投行希望透過建設的投資,沿著「一帶」佈建鐵公路網,沿著「一路」建設新的港口,並沿著中亞佈建油氣的管線,來促進中國大陸與世界各國的經濟貿易。

一帶一路計畫從2014年開始推動,至少要進行到2025年,是一個超過十年的大計畫。而大陸一帶一路經濟計畫的推動,會讓大陸的國際地位大幅提升,相對的台灣的國際處境也愈顯得艱困。所以談到兩岸關係,我們不免要把大陸一帶一路的計畫以及台灣的國際處境並列來討論。除了以上四個議題之外,我們還要談到兩岸之間各方面的交流,包括教育、文化、學術、科技、人才的流通等等,將會找適當的學者專家來討論。

 

6. 創造無法被複製的台灣優勢

不過在討論兩岸關係的時候,我們一直覺得,最重要的主軸就是台灣何去何從?台灣的存在價值為何?《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這個節目,一直圍繞著兩個主軸進行,一是台灣如何永續發展,提升國際的競爭力;二是讓台灣成為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當我們談到兩岸關係的時候,已經可以明顯感覺到兩岸的經濟力、人才與人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消長。所以台灣一定要創造大陸無法複製的經驗,凸顯台灣的特色。也就是在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要思考如何靠著台灣的努力,才能夠在兩岸的互動中取得平衡,發揮存在的價值。

以現有的狀況,台灣有許多優勢是目前大陸還無法趕上的。譬如說我們是一個民主自由的社會,採行強調均富的社會制度,還有我們的民權,而大陸的民權一向被國際所詬病,譬如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就一直被關在監獄裡面,直到過世都不能離開中國大陸。台灣的人民素質很高,大家常常在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台灣也保存了許多中華文化的底蘊,包括我們使用正體字,我們在宗教、習俗等各方面,事實上代表了正統的中華文化。台灣的服務業非常發達,雖然大陸目前大量使用手機行動支付,在這方面取得領先,但是整體而言,台灣服務業的發達,不僅大陸,也是備受世界其他國家人民所稱讚的。還有我們對土地的熱愛,對自然環境的保護,都花了相當多的心力。當然我們還有努力的空間,但是以上這些,都是台灣目前遙遙領先大陸的優勢。可是這些優勢是否大陸無法複製?仍有待商榷。

總而言之,我們必須在未來兩岸關係的互動中,探討一個問題,就是台灣如何創造或發展大陸無法複製的經驗,使得台灣在兩岸關係裡頭,能夠繼續保持我們存在的價值。所以在未來的討論中,我們一定會凸顯出這個議題,讓參與的來賓多所發揮。以上這些說明,希望作為我們討論這一季主題「兩岸關係」的參考。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段落,下個禮拜同一時間,我們要邀請台大國家發展研究所周繼祥教授,也是前海基會副董事長,來討論兩岸官方與民間的交流。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