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01:00
星河夜語
主持人: 謝美芳
2021/05/03
00:21:58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01:深耕專業 開創新局 帶領陽明交大邁向高教新紀元
2021年2月1日,國立陽明大學、國立交通大學正式合併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簡稱陽明交大)」,首任校長林奇宏將有如何開創性的領導,一直備受外界矚目。
陽明大學創校以來,已培育無數新世代醫牙藥護、生命科學、生醫工程等專業的優秀人才,公費醫學生解決了早期台灣城鄉醫療資源不對等的問題,可謂醫學教育改革的濫觴。林奇宏校長指出,陽明大學的科系有八成屬於「證照科系」,培植包含醫師、醫檢師、放射師、物理治療師等28種醫療專業人員,期望校友都能將所學回饋社會,這也是陽明始終如一的校風。
交通大學,則是電子、資通訊與管理、科學與工程的領航者,長年來肩負著國家賦予的各項任務,新竹科學園區內有超過半數的企業創辦人、高階經理人都來自交大,也早有數據證明。早在1970年代前後,「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是青年學子常掛在嘴上的順口溜,顯示當時民眾對西方教育的極度渴望,因而有許多台灣留學生在畢業之後,就在美國成家立業、落地生根,但交大的留學生卻十分不同。「真正做到把國外技術帶回台灣、在這塊土地上持續生根發芽的,有很多都是交大的校友。」交大人的血液中有著名為「冒險犯難」的基因,他們秉持不服輸的創業精神,為台灣電子產業奠下深厚的基礎。林奇宏校長強調:「說交大是『台灣半導體產業的搖籃』,這句話並不為過。」
陽明、交大兩校之所以合併,其實早有醞釀。以學校內部的需求而言,陽明、交大雖各有其專業,但過去較缺乏人文相關課程。陽明原本只有醫學系、牙醫學系、醫技學系這類緊扣醫療本質的科系,如今已多所突破,可以和電機學院合作開發光電醫療設備,也能和人文社會學院合作,針對高齡者健康進行相關研究。交大不僅關注技術研發,從張俊彥校長時代就開始重視智慧財產權的保護與管理,因此2000年開設研究所,深耕科技法律領域。除了內部需求,當然也有來自外部的壓力,包含台灣邁向高齡少子化時代,高教資源顯得不夠豐沛,但全球化帶來激烈的國內外競爭,在在都顯示大學的規模化,早已勢在必行。
兩校體質如此不同,該怎麼合併?林奇宏校長坦言:「陽明、交大都是以『研究』為發展主軸的頂尖大學,也有強烈的主體性,合併確實有其困難度。」過去曾有綜合型大學與師範體系的學校合併,或是科技大學與綜合型大學合併的案例,必然都有各自需要面對的挑戰,而陽明、交大合校必須採取「對等合併」的態度,其中最迫切、也最關鍵的任務,就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整合意見,達到雙方對新學校的認同。
當然,科技發展並非平順向上的緩坡,而是一個階梯狀的進程,因應大環境的滾動及變化,教育現場也必須適度調整。林奇宏校長舉例,自從1995年全民健保開辦,讓台灣的醫療普及性、便利性、可親近性邁向世界頂尖,因此以「偏鄉醫療」為創校宗旨的陽明大學,必須讓醫療與資通訊產業結合;交大走過草創期的篳路藍縷,為新竹科學園區的發展奠基,而在吳妍華校長任內,更不再單純著眼於電子產業,她催生全台灣唯一的生醫資電聯盟「BioICT」,不僅提升生物科技、電資理工跨域的研發能量,更讓交大成為台灣開拓生醫科技產業的先驅。
由此可知,任何技術在在研究途中碰上關卡時,都需要新科技的加入,加以翻轉、應用,才能再往上提升,走進下一段平穩期。「所以,科技必須要在國內扎根。」林奇宏校長認為,陽明交大應持續發展基礎科學,專注重疊的專業領域,以院系所及跨院研究中心為發展主軸,進而擴充、升級而變得更加多元寬廣,讓兩校原本的專業領域持續扎根,獲得新的躍升能量。
「未來三年,會是陽明交大的黃金關鍵期,我身為第一任校長,實在感覺責任重大!」在合校初期,雙方自然充滿好奇,也願意相互探索,以開放的胸襟接納彼此,但在行政領導層面,必然有不小的挑戰。藉此風雲際會,林奇宏校長將秉持「以人為本、科學為基、科技為用、產業為體」的信念,帶領陽明交大成為一所偉大的大學,更以「莫忘初衷,以終為始」八字箴言勉勵自己,時時思索初衷、檢視階段性成果,同時廣納各種建議,做出最適合陽明交大的決定,激盪出燦爛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