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山椒魚」嗎?

雖然山椒魚的名字裡有魚,但其實牠不是魚,而是兩棲類動物。牠們的祖先很早就出現在地球上,遠比恐龍還要古老。山椒魚的棲地大多位於寒帶與溫帶地區,但是位於亞熱帶的台灣也有山椒魚,而且小小的島嶼上竟然有5種特有種的山椒魚,包括台灣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阿里山山椒魚、南湖山椒魚,與觀霧山椒魚。

最近紀錄片《山椒魚來了》上映,導演麥覺明先後跟隨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呂光洋教授、賴俊祥助教,及台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朱有田教授的團隊,深入台灣山林,拍攝5種特有種山椒魚的生態與研究調查過程。

首映會後,麥覺明導演(左2)與山椒魚研究團隊呂光洋教授(左1)、朱有田教授(右1)及監製小野(右2)合影。(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在台灣,山椒魚主要棲息在中高海拔山區的森林底層、鄰近溪流潮濕處,經常是人煙罕至之處。為了完整記錄山椒魚,麥覺明導演跟著研究團隊跋山涉水、翻山越嶺,進入到太魯閣、雪霸、玉山等國家公園內的的山椒魚棲地。不僅身上扛著許多攝影器材、鏡頭等設備,有時還要攀越危險的地形、克服惡劣的氣候,對影像紀錄者而言是一大挑戰。

《山椒魚來了》片中最大的亮點,是拍攝到山椒魚的卵串,從卵到胚胎逐漸發育,最後登陸上岸的過程。我們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山椒魚的爸媽保護卵串的畫面;白色的卵逐漸分化,變成像是蝌蚪的樣態,即山椒魚的幼體,以外腮呼吸;接著再長出前腳與後腳,此時外腮也會退化消失,最終完成變態過程,小小山椒魚便離開水域到陸地生活。

紀錄片中能看到卵串、和小蝌蚪般的幼體,都是用特殊儀器拍攝。(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拍攝時,麥覺明導演(左)與研究人員撐傘維護石頭下的山椒魚卵串。(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紀錄片在呈現山椒魚發育過程時,搭配高山環境的氣候變化,與高山花朵綻放的縮時影像,呈現時間的遞嬗,也是一首萬物有靈的生命之歌。麥覺明導演透過《山椒魚來了》,讓我們看見台灣特有的生命力。

本集節目專訪《山椒魚來了》導演麥覺明,暢談這部紀錄片的拍攝故事。歡迎收聽!

《山椒魚來了》由緯創人文基金會支持與贊助,麥覺明導演出席企業包場映後。(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許多家庭觀眾,帶著小朋友一起觀賞《山椒魚來了》。(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

《山椒魚來了》映後因行程緊湊,搭乘捷運加上跑步趕場,還被粉絲捕獲野生麥導(左)。(照片提供:大麥影像傳播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