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透過前瞻基礎建設,推動河溪整治,卻有部分案例與水環境完全無關,或是過度工程、不當施工,反倒造成生態環境惡化。但是台中市的東大溪,因為政府、大學、社區的共同協力,有了華麗的變身。

東大溪是筏子溪支流南邊溪分支,過去曾是重要灌溉水源,現在已成為區域排水。因為上游有東海夜市商圈排放的生活污水,嚴重污染水質,讓東大溪淪為一條臭乾溝。

東海大學無償提供校地20年,供台中市政府水利局設置10,000CMD之礫間處理設施(照片右側步道下方),利用濾材、礫間接觸與曝氣設施淨化河川水質。(照片提供:台中市政府水利局)

先前東大溪並不是沒有整治,台中市政府曾於2015年設置礫間處理廠,但受限於用地面積,處理量能只有2,000CMD。台中市政府水利局長范世億指出,如果需要更大的處理量,就要有更大面積的土地,因此市府找上了東大溪左岸的東海大學,東海大學也願意合作,促成這樁美事。

從籌備期就開始參與的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江智民主任表示,校方很快就與市府達成共識,簽訂合作意向書,唯一疑慮為工程期間需要移除東大溪側的相思樹林。但調查後發現,這片相思樹林樹種單一,樹齡已超過60年,即將走到生命的盡頭,且多向傾斜,可能危害安全。因此,學校展開校內溝通,化解師生疑慮,並在原本相思林中種下多元樹種。

東海大學師生與水利局團隊共同栽下17種原生喬木樹種、合計360株小樹,讓濱溪生態得以永續發展。(照片提供:台中市政府水利局)

除了與東海大學共同合作之外,也需要東海商圈的店家配合裝設油脂截留器,從前端阻擋汙染物進入礫間處理場。因此台中市府採用鼓勵的方式,舉辦競賽邀請學生設計標章,只要有裝截留器的店家便可以貼上標章,以此鼓勵民眾支持對環境友善之店家。至於商家的油脂收集之後,則由東海大學化學系團隊製作成肥皂。

透過水質改善、景觀營造、環境教育及公私協力民眾參與,東大溪改頭換面,也達成生態和人的多贏局面。本集節目,就來告訴您這段東大溪華麗變身的故事。

東大溪旁設置小型微水力發電設施,利用放流水重力流之水頭能量進行發電,供應鄰近路燈使用。

微水力發電站發電完的水,注入校園內原已乾涸的早期灌溉溝渠「大社支線」,恢復歷史水圳記憶。

設置於東海大學校園內之「東大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由東海大學眾多系所師生共同參與設計,以東大溪整治計畫為主題,讓參訪民眾更加理解東大溪計畫。(照片提供:台中市政府水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