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21:00
與歷史對話
主持人: 彭宗平
2015/06/29
22:12
談到少子化,以及衍伸的整體社會高齡化,這些趨勢,確實為台灣帶來一些問題,甚至危機。
面對這些問題,請聽彭宗平教授,如何整合本季所有專家來賓的意見,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進而把握其中的機會,維繫國家的競爭力。最後更提出五大要點,積極面對少子化的變局!
1. 少子化現況與人口紅利期的預估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
我們這一季探討的主題是少子化,之所以討論少子化,主要是因為少子化的來臨又急、又猛,像海嘯,它對台灣未來發展的影響,已經是一個國安層次的問題。讓我們來回顧一下過去三個月邀請了一些貴賓,他們在節目上所討論的重點。
首先我們邀請了台大社會系的薛承泰教授,他也是前政務委員,負責人口政策白皮書的修訂,他跟我們討論了台灣人口變化的趨勢,以及少子化對家庭、社會變遷的影響。台灣的出生人口從民國40年到70年,一直維持差不多每年40萬,從70年到85年逐漸降到30萬,民國85年到100年又降到20萬,特別是在民國99年,出生人口只有16.8萬人。
伴隨著少子化的來臨,老年的人口也逐漸增加,而且增加得非常快,我們在民國82年的時候,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是占7%,在聯合國的定義這叫做高齡化的社會。預估兩年後,民國106年,超過65歲以上的人口會占14%,這就是所謂的高齡社會。所以從民國82年到106年,只花了24年的時間,就步入了高齡社會。
反觀其他的國家,特別是已開發的國家,以法國為例,從7%到14%,他們足足走了115年,而台灣只花了24年。更可驚的是,從14%到20%,台灣預估在民國114年,也就是10年後,會有20%的65歲以上的人口,這就是所謂的超高齡社會,所以台灣的高齡化來得非常地快。台灣所面對的問題,其實不單單是少子化的問題,最主要的是人口結構的問題,工作人口逐年地下降,而扶養人口逐漸地上升。
當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人口紅利」這個概念。要解釋這個概念,首先需要定義「工作人口」,它是15歲到65歲的人口;與它相對的是「扶養人口」,包括15歲以下、跟65歲以上人口的總和。如果工作人口和扶養人口,比例超過2比1的話,就是屬於人口紅利期。我們目前工作人口是74%或73%,扶養人口是26%或27%,接近3比1,這是人口紅利的高峰期。但是10年之後,就會降到67%比33%,然後繼續遞減,所以我們的人口紅利還有10年。怎麼樣善用現在的高峰,積極佈局提升我們的競爭力,維持我們的國力,這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薛教授也提到少子化對於整個社會的變遷有很大的影響。過去一家可以有9個小孩,可以組成棒球隊,或者至少5個小孩組成籃球隊,但現在平均不到兩個小孩,甚至沒有。所以以前生兒育女很重要的一個觀念,或者效益是可以養兒防老,但是未來老人的照顧安養,恐怕要靠社會福利、國家來負擔。所以整個家庭的運作會有相當的改變,這是少子化跟高齡化,對於台灣家庭、社會變遷所帶來很大的影響。
2. 三支箭,解決少子化、高齡社會退休制度問題
我們也邀請了政大前法學院的院長郭明政教授,跟我們探討將來的退休制度、年金制度應當怎麼來改變。郭教授是修訂勞工退休制度、推動勞保年金一個重要的推手,他也分享了德國以及其他國家的經驗。他就提出了所謂的三支箭,第一個就是要提高保費,以德國為例,他們的保費曾經提高到薪資的20%,現在又逐漸下降。第二支箭,就是要延後退休年齡,就是逐年提升到65歲。當然這個過程裡,可以做部份的退休,或者漸進式的退休;也包括了「延遲請領退休金」,就是在65歲之前退休,但是請領退休金要從65歲之後才開始。他射出了第三支箭是降低給付,也就是降低所得替代率,才有可能讓退休制度永續的經營下去。
當然這樣的改革,可能很重要的一部分,在於軍公教的人員。因為我們全國的軍公教人員,包括已經退休的大概有125萬,目前在職的大概有80幾萬人。而現在參加勞保的大概有1000萬人左右。但一般來講,軍公教的退休制度基本上比勞工還來得優渥,怎麼樣能夠漸進式的改革,他也特別提到應當要所謂的「均一改革」,不管是勞保或軍公教,退休制度應該相同或相近,這樣才符合社會的正義。當然也鼓勵企業能夠發展所謂的企業年金,或者附加職業年金等等,這也是另外一種可以輔助的辦法。
3. 少子化對教育的衝擊、機會,與可能的解決方案
我們也邀請了前教育部長黃榮村,來這裡跟大家討論。事實上少子化對於學校、對於教育的衝擊,在中小學早已經發生。所謂「小班小校」,就是當初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已經自然達成。但是在許多的偏鄉地區,因為併校,因為廢校,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忽略的。特別因為老師的員額減少,有些學校只能聘請代課教師,或是沒有足夠的專任教師,沒有辦法涵蓋所有的學科,學生的學習遭到很大的影響。
加上現在12年國教的實施,對整個教育的現場產生很大的影響。譬如說高中、高職,它們的生態如何維持應有的平衡,是教育當局應當考慮的。當然黃部長也認為,12年國教可能帶來了一個機會,就是透過免學費的補助,讓高職順利招生,加上配套措施使高職的功能有效地發揮。
在大學方面,明年是對大學衝擊最大的一年,因為我們台灣的大學有6成是私立的大學,我們目前的淨在學率大概是70%;又因為在民國87年足足少了5.5萬個小孩,這些孩子在明年會滿18歲,成為大一新鮮人;所以,5.5萬乘以70%,有接近4萬人,也就是說明年大學生的生源會少掉4萬人,以後每年平均會減少大概8000個生源。因此,往後10年至少會有1/3的大學要轉型或者退場。
這其中絕大多數可能是私立大學,當然教育不應該分私立公立,但是客觀狀況很明顯,私立大學資源比較少,受到的衝擊非常地大。所以黃部長特別提到,當務之急是修改私校法,幫私立大學解套。他提出可能需要制訂特別的暫行條例,能夠讓私立大學的資源重新分配,或者設置所謂的教育重建基金RTC來協助大學轉型或重建。
4. 國家競爭力與青年未來:產業觀點
在這個節目,邀請了前台灣機械同業公會的理事長黃博治,跟大家探討國家競爭力的問題。因為少子化明顯地使得我們勞動人口減少,也勢必影響到國家的競爭力。整體人力減少,年輕人的競爭力更顯得重要。
當然,要提高年輕人的競爭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教育。黃理事長特別提到,教育不單單只是靠學校的教育,需要社會教育、家庭教育跟企業教育的配合。談到學校教育他非常的感傷,因為過去我們經濟的發展,很大的一部份人力來自於專科學校,專科學校的消失對台灣產業的發展,是影響很大的。現在大部份的專科已經升格為科技大學,在現在,在未來,技職大學或科技大學跟綜合大學一定要有明顯的分工,清晰的定位,讓技職的體系能夠真正培養有實務能力的年輕人。
在家庭部份,他也呼籲家長們應當尊重孩子的性向跟興趣,讓他們走想要走的路,而社會上對於各種的職業應當予以尊重,職業沒有所謂的貴賤。他也特別希望企業家能夠花心力來訓練員工,讓他們有真正動手做的實力。
他也觀察到不少的年輕人有富二代的心態,工作態度不是很好,工作意願也不高,甚至認為將來沒有他們的機會。可是事實上,科技不斷的發展,會創造出更多新的機會。年輕人只要腳踏實地,學習累積技能跟管理的經驗,積極向上,一定有他們的機會。
談到少子化,整個國家未來的競爭力怎麼衡量,黃理事長有不同的看法。過去我們可能太強調國家總體的競爭力,或者總體的GDP(國內生產毛額),可是人口減少之後,可能我們要更注重每一個人所產生的價值,或者他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也就是人均的GDP可能更重要。也就是說,衡量未來的社會,我們生活的品質,要靠每一個人來創造。雖然我們要提升我們的競爭力,但是一定要學會跟自然相處,人類不要太急切,特別要致力於消除對環境、對社會所引起的副作用。
5. 從勞動市場、經濟轉型角度,看少子化下的機會
我們也邀請了前中央大學代理校長,也是著名的經濟學家李誠教授,跟大家討論勞動人口跟經濟的轉型。李教授長期觀察台灣的勞動市場,他發覺台灣的教育發達,連帶地讓勞動的參與率「晚進」,也就是大家延後進入職場。而台灣的婦女平均在44歲就退出勞動市場,所以我們要維持適當的勞動人力,就有許多的做法值得大家來採行。
當然鼓勵生育是一個方法,但是它的成效不大;引進外籍勞工,目前也逐漸受到了限制。所以推展機器人,提高工業生產力是一個可行的方向,這個需要業界一起來努力。但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要提高婦女的勞動率,尤其是44歲以後的婦女,讓她們能夠從事高腦力、低體力需求的工作。
當然談到勞動市場,李教授也特別強調,要能夠建構一個彈性又安全的勞動市場。聘用跟待遇應當要有彈性,而且要保障勞工的退休金以及失業保險金,這就是一個安全的勞動市場。
關於經濟轉型這個部份,我們已經知道,少子化以後勞動人力勢必逐年降低,台灣要永續發展,經濟一定要轉型。過去台灣成功的因素,很重要的是靠出口,所以未來出口還是要持續地進行。但是不單單是製造業的出口,服務業也要出口,包括像醫療怎麼樣跟觀光結合,透過轉型來增加其他可行的機會。另外,製造業應該要與服務業結合,來創造新的方向,提升附加價值。
6. 五大要點,積極面對少子化變局
以上是我簡單整理這個節目所邀請的五位貴賓所討論的重點。但是從他們的看法,以及我個人的觀察,我總覺得探討少子化,有幾個要點一定要注意。
第一點,我們一定要加緊腳步,來處理面對少子化、高齡化來臨的社會。前面提到我們的黃金時間只有10年,人口紅利現在剛好是高點,但是10年後我們的人口紅利就消失了。而面對的問題,包括少子化對教育的衝擊我們如何因應,以及台灣產業的轉型,和社會制度的改善,這些都需要在10年之內儘快進行。特別是對教育的衝擊,明年的大學招生,已經是一個很急迫的問題。學校面對退場跟轉型,政府單位──特別是教育部,以及其他的單位,一定要審慎地處理,否則它不僅是一個教育的問題,也會引伸出社會的問題、經濟的問題。
第二點,我們的退休制度不要債留子孫,一定要正視退休制度的改進。包括郭教授所提到的提高保費、降低給付、延後退休,怎麼樣逐步來實施,而且特別留意到社會的正義。
第三點,家庭的變遷已經使得我們的老人安養必須要由國家來承擔。老人的安養跟照護必須快速的強化,它不僅是一個社會福利的問題,事實上它也是一項產業,特別是一項跟醫療相關的產業。老人安養的問題能夠解決,對台灣優質化社會的來臨是很重要的一個指標。
第四點,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勞動市場勢必受到很大的衝擊。我們一定要善用未來10年的人口紅利,發展附加價值高的企業。台灣有許多的優勢產業,包括資通訊、半導體、光電等等,如果能夠與服務業結合的話,可能可以找出新的方向。但是台灣的永續發展,最終一定要走向所謂的綠色經濟,也就是環保必須跟人力資源來結合,建立品牌,落實到我們的生活習慣跟生活方式。而且綠色絕對是我們必然的一個選擇,讓我們真正達到永續的發展。
第五點,我們年輕人的競爭力最重要的還是要靠教育,怎麼讓學生的學力,真正能夠落實,必須靠老師的教材教法、學校的輔導,並且善用數位科技來幫忙。最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要能夠務實,加強技職教育,配合職業訓練跟企業訓練,做好人力的資源規劃。讓每一個人能夠適得其所,不浪費教育的資源,也不浪費社會的資源,讓每個人都能夠發揮他的力量,這在少子化的社會下,是非常重要的。
7. 結語:面對人口減少的現實,調整心態,追求永續發展
最後我要提醒大家,面對少子化的趨勢,我們的心態跟想法一定要有所改變。台灣人口的減少已經是一個事實,GDP的成長或者總量,可能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永續發展強調的是生活品質的提升。我們要步入先進文明的社會,應當強調每個人的價值,特別是每個人生產的附加價值。
現在世界是平的,大家強調的是國際移動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世界公民,台灣是國際社會的一個成員,一定要變成一個更開放的社會。我們的人才要為世界所用,但是我們也要善用世界的人才。國家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其實不是決定一個國家的競爭力,或決定一個國家形象唯一的指標。
以新加坡為例,它是一個城市國家,550萬人口,主要的大學只有兩所,最近又成立了5所比較小的大學。但是新加坡的產業、經濟一再轉型,創造新的機會、新的可能。以色列是一個小國,只有800萬人口,只有8所大學,但它的教育水平非常高,基礎科學教育做得非常好,各級教育非常的紮實,年輕人有很高的創新能力。
所以看看新加坡,看看以色列,我們可以知道,少子化雖然會讓台灣的人口逐漸地降低,甚至到2060年,台灣可能只剩下1800萬人口。但是台灣怎麼邁向一個先進文明的社會,怎麼樣能夠永續的發展,其實不在於人口的多寡,而在於我們怎麼樣積極地採取因應措施,改變我們的心態。台灣的明天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努力。
本季少子化的主題就談到這裏,下一季我們的主題是能源與環境,將探討與您的生活、與台灣的產業息息相關的各種能源與環境的重要議題。《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