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96:碳勘新技術,改變地熱新未來 ft. 國立臺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人工智慧物聯網運算組組長 郭陳澔教授

發布|2025-11-25 06:45
節目|零碳未來
來賓|
郭陳澔 - 教授
賈新興

單集介紹

本集精華:
(00:00:00) 開場
(00:03:20) 台灣火山體積小、中央山脈是變質岩,跟印尼、菲律賓很不一樣,探勘難度高,需要仰賴高精度的震波探勘技術。
(00:10:30) 東部溫泉帶=地熱金廊道
(00:24:05) 探勘從「以年為單位」變成「兩三個月」,大幅提高開發評估及效率。
 

台灣地熱發電只有約7.5MW裝置容量,遠遠落後多火山的印尼、菲律賓。問題不在「沒有熱」,而在「找不準」。本集與國立臺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郭陳澔教授,從地震波技術出發,帶我們看見地熱與碳封存的下一步。

台灣火山體積小、中央山脈以變質岩為主,地質條件比典型火山帶複雜許多,往前走幾公里,地下結構就完全不同。過去多依賴「大地電阻」找有水、有裂隙的地方,但水不一定是熱水,愈深解析度愈差,常常「鑽下去才發現不對」,導致投資風險高、腳步保守,才有今天發電量偏低的現況。

台大團隊導入地震波探勘與深度學習,不再只看「哪裡有水」,而是同時判讀水、裂隙、熱源、封蓋層四大關鍵元素。現在一顆地震儀只要兩三千元,就能布滿整個場域,大量收集訊號,再用AI快速分析,大幅提升解析度與成功率。過去地熱探勘常以「年」為單位,做完野外、回來算資料、再解釋;現在同樣規模的場域,有機會在兩三個月內交出初步報告,讓業者一年能多評估好幾個潛力場址,少走冤枉路。

透過這一集,把「看不見的地下風景」變成可投資、可規劃的綠能版圖。想知道地熱如何成為台灣下一個「台灣之光」?一起收聽《零碳未來》,和郭陳澔老師把地熱潛能挖出來。
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
製作 | 孫聖峰
________________  
 

 

資料來源:國立台灣大學網站─焦點新聞:https://www.ntu.edu.tw/spotlight/2025/2416_2025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