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軒專訪】從「論文寫不出來」到十年20本劇作:她的戲劇創作驅力與執念書寫

發布|2025-10-17 20:00
來賓|
周玉軒 - 劇作家/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國文科教師
王安祈
羅仕龍

單集介紹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從論文寫不出來的那一刻開始,周玉軒意外踏入了劇作的世界。那一齣名為《顧曲郎》的劇本,成為她與戲劇創作命運交會的起點。十年之間,她筆下誕生超過二十部作品,從《王紫稼》《畫皮》《地獄變》《香纏》《杜子春》《水鬼請戲》一路走到2025戲曲夢工場的《鬧・NOW》,每一部作品都像是一場穿越現實與幻境的旅程。對周玉軒而言,戲劇不僅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一種「情感執念」的具現——她用文字探問人心深處最執著、最無法放下的那份愛與追尋。

在這條創作之路上,與她並肩同行的重要夥伴,正是兆欣。兩人自研究所時期結緣,從短劇到跨界實驗製作,攜手打造出「聊齋系列」三部曲:《聊齋》、《畫皮》與《形色抄》。周玉軒的細膩筆觸,與兆欣的表演能量與導演手法相互交融,使傳統與現代、虛幻與現實,在舞台上交錯出一種詩意而神秘的美學。他們共同追尋的,是戲曲裡那份超越恐懼的鬼魅之美——讓「異界」成為映照人心的鏡子,讓情感的深處有了更溫柔的形體。

「劇作家要先感動自己,才能感動觀眾。」周玉軒常這麼說。她筆下的世界,有古典的香氣,也有當代的思索;有人間的無奈,也有夢境的溫柔。如今,這位戲曲學院的老師、劇場的靈魂書寫者,仍以柔軟而堅定的筆,為台灣劇場續寫一幕又一幕屬於情感與美學的傳奇。

透過玉軒的創作回望,同時緬懷我們藝術界的摯友——兆欣,那位以生命熱愛戲劇的「職人の魂」。當燈光再次亮起,那份屬於她與兆欣的劇場夢,依然在我們心中靜靜上演。

2010年年底,中央大學中文所戲曲組公演《白蛇傳.遊湖借傘》,是周玉軒和兆欣相識的起點。
2019年,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音樂劇人才培訓計畫創作組成果發表(攝影:張震洲)〈十八〉兆欣為周玉軒於劇中演出白月光學長。
《畫皮》〈丹青〉,秀才自道長枕畔偷來皮囊,繪以妻子屍身化作的骨血丹青,終讓妻子還陽。道長上門欲討回皮囊,誰知皮囊原先封印的妖物藉機甦醒了,如今她與妻子同在一具皮囊內,一體雙魂,誰吞食了真心,誰才能真正回生成人。(圖片來源:Mingo Tsao)
《畫皮》〈皮之戲〉故事描述一個畫皮鬼兒(兆欣 飾)描摹自己的老態,句句皆為讖語。(攝影:蕭克玲)
阮劇團《香纏》陳芸楚(陳昭薇)飾演臺灣藝旦王香禪。(攝影:馬雨辰)
2022戲曲夢工場:臺北木偶劇團《奧賽羅》由周玉軒編劇,鄒慈愛、布袋戲藝師吳聲杰主演。
2022臺灣戲曲藝術節:臺北木偶劇團《水鬼請戲》。
2025戲曲夢工場:臺北木偶劇團《鬧・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