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教授的公園夢》,與楊平世教授漫步大安森林公園

發布|2025-09-03 07:30
來賓|
楊平世 - 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
袁常捷

單集介紹

你相信,在都市水泥叢林中,也能看見螢火蟲飛舞嗎?位於台北市中心、最精華地段的大安森林公園,讓這項看似不可能的夢想,化為真實。

這段故事,要從馬明潭古濕地(今永建國小現址)的保育行動開始說起。2012年,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聯合郭城孟、陳文山、林博雄、張文亮等教授,共同倡議保存馬明潭古濕地。他們說服了地主與校方,最終成功保護了一半的濕地;楊平世教授更率領團隊在此展開螢火蟲復育。

大安森林公園的螢火蟲是夜間最美的風景。(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隔年,有兩百多隻螢火蟲出現在濕地;更令人振奮的是,許多原生動植物也跟著回來了。有了這份成功的經驗,楊教授開始思考,是否能把這個模式推廣到台北都會區?2014年,在教授們與企業的合作下,「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成立了,希望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生態化,讓這片都市綠地成為守護生物多樣性的寶庫。

為了在都市中實現生態復育,基金會從環境調查著手,逐步重建自然棲地,包括樹木修剪、生態防蚊、營造生態池、增加原生植物,到舉辦環境教育活動與生態博覽會等,每一步都充滿挑戰。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成果,莫過於螢火蟲的回歸。2016年,小小的螢火蟲在大安森林公園重現身影,牠們飛舞的光點都告訴我們,只要我們願意,城市與自然絕對可以共生。

大安森林公園生態池回復早期台北盆地濕地環境,也成功復育螢火蟲。(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

透過基金會的努力,公園的蝴蝶、鳥類與蜻蜓數量持續增加,基金會也正推動大安森林公園申請 OECM(保育共生地)認證。楊平世教授期盼,能將這套管理模式推廣至全台其他都會公園,並鼓勵企業與學界攜手,在城市中打造更多生態綠洲。他也將這段推動都市生態復育的歷程,整理為《教授的公園夢》一書,記錄下這場關於夢想、堅持與共生的行動。

就讓我們跟隨大安森林公園之友基金會執行長、台大昆蟲系名譽教授楊平世的腳步,走進大安森林公園,親身感受這段從夢想到實現的故事。

基金會志工共同維護螢火蟲棲地,守護牠們的家。(照片提供:台北市政府工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