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徐仁修的野地人生,《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

發布|2025-08-20 07:30
來賓|
徐仁修 - 荒野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沈可尚 - 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導演
袁常捷

單集介紹

什麼樣的使命,能召喚一個人用一輩子去完成?又是什麼樣的專注,能讓人把對荒野的凝視,化為一生唯一的追尋?

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由導演沈可尚歷時6年拍攝,跟隨生態攝影先驅、荒野基金會創辦人徐仁修,從台灣山林走到亞馬遜雨林,記錄他對生命的凝視與對荒野的探索,最終編織成一場人與自然、與自我的對話之夢。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紀錄探險家徐仁修對自然的凝視,帶來一場與死亡與存在的深度對話。(照片提供:牽猴子)

一開始,沈可尚只是想記錄一位終其一生專注於一件事的人。然而,隨著拍攝深入,他逐漸意識到,自己拍攝的並不只是一個人,而更像是一種動物,一種名為徐仁修的動物。這個的動物在大自然中生活,透過文字與攝影,去轉譯他所看到的世界。對沈可尚而言,凝視徐仁修,不僅是理解一個人而已,更映照出我們每個人都背負著的天命。

對徐仁修老師來說,荒野既是生命的哲學,也是生死的試煉。一次在新幾內亞的野外探險中,他因急性盲腸炎瀕臨死亡,在那半昏迷的時刻,他反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輕鬆,體悟到「死在床上,或死在樹下,又有何不同?」在荒野的宏大尺度下,個人的生死都顯得微不足道,也讓人重新思索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徐仁修老師(左)與沈可尚導演(右)合影。(照片提供:牽猴子)

這6年的拍攝旅程,也徹底改變了沈可尚導演,從過去帶著功利與控制心態去探索自然,到如今能獨自置身山林,靜靜傾聽荒野的呼吸。他在其中學會了順應與放下,擁抱未知與不確定,從「非要不可」轉為「隨遇而安」。

荒野,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一面鏡子;每一次走進荒野,都是一次與生命的真誠對話。8月22日起,邀請你走進電影院,欣賞《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讓荒野的力量,也在你的生命中留下印記。

徐仁修長時間蹲點拍攝動物之美,圖為秘魯國鳥安第斯動冠傘鳥。(照片提供:牽猴子)
《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裡的荒野美景。(照片提供:牽猴子)
拍攝團隊隨著徐仁修老師,走進台灣山林,記錄他的足跡。(照片提供:牽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