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阻礙到共榮,遠望坑溪的生態「回春」之路
發布|2025-07-02 07:30
節目|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來賓|
周世峯 -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副處長
李國川 -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基隆工作站站長
楊佳寧 - 中興工程顧問水利工程部組長
方韻如 - 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資深經理、台灣河溪網協會兼任研究員

袁常捷
單集介紹
農田灌溉與生態共榮,可能嗎?遠望坑溪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在東北角雙溪河的支流遠望坑溪上,曾興建了3座取水堰,引水供應田寮洋地區耕作需求。然而,這些高聳的堰體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甚至在枯水期導致部分河段斷流,嚴重影響生態與灌溉。其中,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更成為了魚群上溯的巨大挑戰。
本集節目延續上集,深入介紹這項深具意義的「田寮洋一二三圳取水設施更新改造工程」。工程團隊借鏡百年前屏東「二峰圳」的智慧,打掉第三堰,改以截取伏流水的方式引水。這種工法雖然歷史悠久,但在現代卻是少見的嘗試,因此許多農民對新工法的穩定性抱持疑慮。為此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與工程團隊居中積極溝通,終於說服農民嘗試新工法。
工程完工一年後,遠望坑溪的生態復甦令人驚喜!調查顯示,原本三堰上游新增了16種原生魚蝦,其中13種為洄游類。多達35種台灣原生種突破障礙,擴大了分佈範圍。指標性的黑邊湯鯉、大口湯鯉等物種數量顯著增加,活動範圍甚至擴展到原本的第一堰上方。
更重要的是,工程後整體取水狀況更加穩定,即便在久未下雨的夏季,取不到水的時間也比以往大幅縮。遠望坑溪的成功案例,證明了水利工程與環境永續之間並非必然衝突,而是可以透過整體規劃與順應河川自然營力達到共榮。因此這項工程榮獲2024年台灣河溪網協會「河川希望工程獎」的年度大獎「河川復育特別獎」。
今年秋天,當你漫步草嶺古道欣賞芒花時,不妨多多欣賞步道旁這條愈來愈年輕、愈來愈有生命力的遠望坑溪,它正訴說著人與自然共好的動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