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水路重生,遠望坑溪取水設施的友善改造

發布|2025-06-25 07:30
來賓|
周世峯 - 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副處長
楊佳寧 - 中興工程顧問水利工程部組長
方韻如 - 前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資深經理、台灣河溪網協會兼任研究員
袁常捷

單集介紹

在台灣東北角,車水馬龍的城市邊緣,雙溪河靜靜地流淌,溪水滋養著田寮洋的農田,也承載著無數水生生物的生命旅程。然而,在它的支流遠望坑溪,過往為了灌溉而設置的3座取水堰,卻成為魚蝦洄游的巨大阻礙,部分河段甚至在枯水期面臨斷流的窘境。

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在當地長期蹲點調查發現,其中一道高度超過2公尺的第三堰,讓許多魚類和水生生物無法順利上溯,更曾拍攝到魚群試圖跳越堰體,卻不斷撞牆的畫面,令人觸目驚心。不僅如此,取水堰上方的河段因為泥沙淤積嚴重,使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宛如沙漠般缺乏生機。此外,老舊的取水堰結構也出現了裂縫,旱季時溪水以伏流水的形式在地下流動,導致無法順利取水灌溉。

取水與生態,成為遠望坑溪亟待解決的兩大課題。為此,農業部農田水利署北基管理處於2021年啟動改造計畫,由中興工程顧問負責設計,目標是在滿足灌溉需求、不增加防洪風險、不增加維管負擔的前提下,進行3座堰體改善及取水設施更新工程。

工程團隊師法前人的智慧,採用「潭尾取水」的方式,打除第二堰堰體,將取水口下移50公分,並改造第二圳前端大約130公尺的水泥溝渠,成為生態友善的水圳。至於更上游的第一堰,則拆除八成堰體,運用塊石重新組合成階梯狀的「全斷面魚道」,將每個階梯落差控制在20公分內,讓魚類得以順利洄游。

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全段採用乾砌石工法,完全不使用混凝土及水泥砂漿。他們利用打除後的混凝土殘塊和現地原有的塊石,作為河床填方及砌石的材料。這不僅大幅降低工程成本、減少碳排,更順應河相,為河川注入了全新生機。

究竟工程團隊如何克服重重挑戰?最高的第三堰又將如何改造?下週節目,將繼續為您揭曉遠望坑溪的復育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