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都是攝影師,手機如何記錄生態真實?
發布|2025-04-30 07:30
節目|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來賓|
蔡文祥 - 攝影家、策展人
劉振祥 - 攝影家
柯金源 - 紀錄片導演
李永適 - 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總編輯
周秀華 - 2024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生態環境組冠軍

袁常捷
單集介紹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延伸了我們的感官,成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畫筆。我們用它來捕捉剎那的感動,即時分享世界的樣貌。
但當鏡頭轉向自然,手機的便利是否足以記錄生態的細膩?在輕巧之外,它又帶來了哪些挑戰與思考?
本集節目邀請攝影家劉振祥、攝影家策展人蔡文祥與柯金源導演,從專業視角探討手機攝影的潛力與侷限。劉振祥老師認為,手機的親和力,往往能拉近與被攝者的距離,捕捉到更真實的互動;而柯金源導演則提醒,面對生態題材,拍攝者需要付出更多耐心與尊重,並以細緻的觀察力彌補器材的限制。

「攝影的關鍵,始終在於觀察」,蔡文祥老師這麼說道。真正動人的影像,不是隨手一拍,而是在按下快門之前,經過深思熟慮,思考如何以構圖與光影,傳遞內心的感受與觀點。
呼應全民攝影的潮流,今年第九屆《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特別增設「手機組」,邀請大家用最日常的工具,述說屬於台灣的獨特故事。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強調,無論用什麼器材,「獨特的觀點」與「影像的故事性」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而手機的靈活性,正適合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充滿力量的瞬間。

大賽中備受矚目的「生態環境組」更是台灣首創,鼓勵參賽者以5至10張組照講述環境故事。柯金源導演指出,這樣的挑戰要求參賽者具備報導式的深度與眼光。去年的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也分享,攝影足以成為改變社會、推動保育的力量,遠超過拍出「美照」的意義。
科技持續進步,但影像的溫度,始終來自鏡頭後的那雙眼與那顆心。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記錄,才能拍出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一起收聽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