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單集介紹
你知道台灣烏魚業有著超過400年的歷史嗎?在台灣,每個漁業故事都是一個世代的縮影。
台灣漁業過去有著一段輝煌的歷史,十年前的年漁獲量可高達130萬頓,但如今隨著漁業資源稀缺、風力發電與淨零轉型等影響,年漁獲量僅剩不到90萬噸。
#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邀請到前農委會副主委、漁業署署長胡興華,用五個你我不可不知的魚貝類故事,見證台灣百年漁業潮起潮落、三大挑戰及轉型。
▋烏魚:橫越黑水溝討海溫飽
荷治時期,台灣每年有大批中國漁船循著烏魚洄游路線靠港捕魚,年獲量可高達30萬尾。豐厚的收益不僅讓漁民足以溫飽,也引起荷蘭人的注意,對漁民開徵漁業稅。
▋虱目魚:養殖漁業與明鄭傳說
明鄭時期由於糧食不足,當時掌權者鼓勵來台軍人開墾屯田、發展魚塭,造就虱目魚成為台灣重要的養殖魚類,也催生出許多虱目魚與鄭成功的傳說故事。
▋牡蠣:台灣的第一個海洋養殖物種
清朝時期有許多移民來台開墾,因此引進不同漁法,其中一項便是養殖牡蠣,而牡蠣也成為台灣第一個在海洋養殖的物種。
▋鮪魚:台灣邁入漁業現代化
日治時期配合日本南向政策發展殖民式經濟,好處多半由日本拿去。在此時期,日本也將漁業制度、新技術以及動力漁船引入台灣,帶著台灣正式跨入現代化漁業。
▋吳郭魚、遠洋三雄(鮪魚、魷魚、秋刀魚):養殖與遠洋漁業的發展
光復以後,在農復會的支持之下,人工繁殖的技術成功促成養殖漁業的發展,台灣不再單仰賴捕撈與進口。而戰後由於漁港、船隻毀棄、日本漁業技術人員離去、糧食不足等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民間在農復會與中美基金的資助下自行造船,向日本船長、大副學習捕魚技術,重建鮪魚捕撈並逐漸超過日本。
★本集重點:
• 台灣漁業發展五大時期:荷治、明鄭、清領、日治、光復
• 台灣人必須認識的五種魚貝類:烏魚、虱目魚、牡蠣、吳郭魚、遠洋三雄
• 台灣漁業發展的三大挑戰與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