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之後的音樂充滿探索與實驗的性質,而低限主義是1960年代以後於美國紐約興起的一種音樂表現方式,將素材極度簡化,並對音高、力度、和聲、音色等元素加以限制。史提夫.萊許(Steve Reich, b. 1936)是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音樂思考者之一,他海納百川、他的音樂品味走在時代的尖端。 美國式的後現代主義正是低限主義,舉例說明在萊許以低限主義在音樂創作中的實踐。從於早年的《天將降下大雨》(It’s Gonna Rain, 1965),到為絃樂四重奏與磁帶所寫的《不同的火車》(Different Trains, 1989),這是他自身的生命故事;從《箴言》(Proverb, 1966)到歌劇《洞窟》(Cave, 1993)則關乎他的猶太背景。除此之外,他也與搖滾樂團「電台司令」(Radiohead)及爵士吉他手派特․麥席尼 (Pat Metheny)合作,碰撞出不少優質的跨界作品。同時也會介紹Riley以最單純的C調為曲名的In C,以及Philip Glass的作品,窺探截然不同的低限主義表現手法。 低限主義在音樂上的實踐,明顯地受到極簡藝術如薩蒂(Erik Satie )的音樂和凱奇(John Cage)的美學之影響。由於一些作曲家反對現代音樂複雜、理智而矯飾的風格,便開始用簡單質實的風格來譜寫樂曲,並從而創造出一種極度簡單且易為人接受的音樂。 刻意限制主要素材,如音高、節奏、調性、和聲、力度、織度等等配置安排,將這些主要素材限定在最小量上,透過反覆的過程,將這些素材做細微的變化,以發行最大量的結果及效能。 在音樂和視覺藝術兩方面,極簡主義都企圖對藝術形式的基本要素探索。極簡主義視覺藝術中,個性和姿態表情的成分均被排除,以便於彰顯繪畫和雕刻中客觀、純視覺的成分。極簡主義音樂則排除傳統對音樂形式與樂句展開的處理方法,以利於探索各種音色與節奏,大多數為西方聽眾所不熟悉的音樂成分。 低限主義作曲家熱衷於非西方的音樂,受印度音樂及爪哇音樂的影響,特色是注重音樂曲式的簡化、旋律的對位及反覆的樂句。如La monte Young, Reily, Glass對北印度古典傳統音樂有廣博的研究。Young的音樂亦受到日本雅樂的影響,Reich採用迦納和象牙海岸音樂的固定節奏、gamelan的層次複音、循環反覆,亦受到希伯來吟誦的啟發。 亦用到重覆樂段的手法、將相同的音型抽出並結合成同一音型、附加/縮減的過程、循環結構、等節奏的循環體、循環和聲體、頑固低音、持續低音。 除此之外,也在節目中現場示範Clapping music,難度非常高,更歡迎聽眾朋友一起來破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