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六十六年,方教授的「台灣亞潮帶魚類生態」十六厘米紀錄片獲得了第一屆金穗獎最佳攝影獎,民國六十八年所拍攝的紀錄片《人工魚礁》也得到金馬獎,從此開創了台灣海洋生態記錄的新紀元。 民國六十五年,在月薪只有兩千七百元的時代,張崑雄教授花了二十多萬台幣,買了全台灣第一部十六釐米水下攝影機,使方教授成為了第一代水下攝影師。 方教授拍攝過的魚中最配合的是圓翅燕魚,由於對潛水人的好奇,使得牠們都會圍著潛水人四周打轉,只要在水中旋轉拍攝,就可以拍到美麗的景象。 另一種很配合的魚是細鱗石鱸,平均長度有一公尺以上,有時會二、三十條成群,在海洋中少有天敵也不怕人的牠們,在拍攝時可以很靠近,甚至可以跟著牠們一起遊,從海面游向海底深處水泥魚礁的過程裡,鏡頭中朦朧的魚礁在深邃幽暗的海底逐漸出現,越來越大,終於進入一個有許多不同魚蝦熙熙攘攘穿梭的海底社區,真是美不勝收。 水下拍攝也讓方教授幾次瀕臨險境,舉凡像是因為太專心拍攝而被海水沖走、撞上礁岩、卡在水底洞中,狀況多不勝數。最危險的一次是將水下攝影機交給船上工作人員時,由於重量太重沒接好,掉入水中後方教授急忙去追尋,找到之後回到船上時,因為太興奮游太快導致上船後出現潛水夫病症。 理論上此時應盡快送進醫院的減壓艙,但當時人在墾丁,距離左營海軍醫院最少也要三個小時。方教授要怎麼渡過這凶多吉少的狀況呢?請聽本集《行在水中》,方力行教授邀您一同在水中拍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