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影迷、影癡,電影裡有太多可供討論、可以抒發的美好。有一種工作叫「影評」,他們以理性且有組織的文詞,切入一部作品的肌骨,或犀利,或敦厚,簡單扼要者,提供廣大觀眾一個最基本的「觀賞指南」、「購票導引」,長篇論述者,擎天跋地,旁及哲學、美學、政治、經濟,並探索作者的技巧、手法、思想、神靈。

還有一種,用書寫來表達他們對電影的熱情。下筆而成的文字,像情書,像情詩,像情歌,輕輕巧巧,伶伶俐俐,與其說是批評、討論,倒更像一扇扇的櫥窗,精心設計、完美結構,揮灑之間看似不費吹灰地自然而成,但正與反、陰與陽、元素與元素、課題與課題之間的連屬和組織,全是功夫。

今天的「臺灣電影筆記」請來香港青年影評人——也是屬於我們這一代自詡「不是影評人,只是書寫電影」的何阿嵐。阿嵐由平面攝影起家,自藝術記者出道,從訪問、紀錄,轉至影人採訪、評論,以及「電影書寫」。他參與香港國際電影節的幕後工作,在偌大的影展活動裡扮演一顆雖然微小,但至關至重的螺絲釘,協助撰寫並編輯香港國際電影節歷年來最富盛名的影展特刊、專題出版。從他的角度觀察香港的影展、台灣的影展,乃至亞洲地區以及全球的影展活動,再回扣到影迷及影癡的本質——心有所感,就將之發為文字,寫成一篇篇的電影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