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15號,鋼琴三重奏《幽靈》

內容簡介:

F小調第15號弦樂四重奏,作品 132號,就寫作順序而言是晚期四重奏中的第二首。草稿中顯示貝多芬計劃了一個四樂章的作品,但因為被一場嚴重的疾病打斷了,在康復後,他寫了一個新的「感恩」樂章,成為五個樂章的弦樂四重奏中的核心。
核心便是其中的第三樂章,貝多芬以奉獻精神銘刻一段緩慢樂章,篇名是《一位康復者以呂底亞調式所寫的,對神的感恩頌歌》(Heiliger Dankgesang eines Genesenen an die Gottheit, in der lydischen Tonart)。呂底亞調式讓人想起文藝復興時期超凡脫俗的、神聖的教堂調式,以及讚美神的古老歌曲。沿著一條時間線,音樂經歷了令人心碎的、美麗的緩慢和轉變,感覺就像是充滿神性的生命的體現。這股新的力量點燃了原始生命,最終綻放成最珍貴的讚美詩。

《幽靈》三重奏(Ghost trio) 是貝多芬1808年出版的作品70號其中之一,正值「英雄」中期的鼎盛時期。代表了貝多芬對在鋼琴三重奏上巨大的擴展,表現音樂的新深度和長度,而《幽靈》可能是最特別的。
「幽靈」這個名字來自中間的樂章,一個令人感到不祥、巨大情緒的所在,它幾乎令人感到恐懼,懸念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幽靈來訪。而這一切可能是受到同時代未完成的莎士比亞劇作《馬克白》的啟發。音樂的精髓源自於兩支支離破碎的主題以及極其怪異的鋼琴的音型,賦予鬼影幢幢,背脊涼涼的感覺。

本節目獲教育部終身學習經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