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貝多芬弦樂四重奏第12,13號

內容簡介:

貝多芬晚期弦樂四重奏通常指的是第12〜16號,再加上「大賦格」,總共6首,在生命接近盡頭不到三年的時間裡,譜寫了這令人佩服與震撼的音樂。後期作品的特色,音樂開頭有導奏,主題特性貫穿樂章,聲部擴大且具獨立性,織度變化大,或還加上賦格的運用。第12號降E大調弦樂四重奏,op.127,與前一部第11號「莊嚴」相隔約14年之久,期間沒有寫弦樂四重奏曲。這首第12號與以後的第15號和第13號3則是受俄國公爵Nicolas Galitzine委託而譜寫的。第12號弦樂四重奏,相對而言比較樸素,內容非常內省,已不在乎雄赳赳氣昂昂的風格,回到關注個人內心思考,開啟自身靈魂的獨白。

第13號降B大調弦樂四重奏,篇幅擴大到六個樂章(可以觀察到從第12到第15號,每一首增加一個樂章),更值得注意的是,每個樂章乃至全部的結構,音樂的比例、對比、不規則性等特點都比以往還要來得強烈,當中可以發現,貝多芬所在意的目標和海頓奠定的古典形式理論已是漸行漸遠了。這部四重奏原來的終樂章即《大賦格》,因過於冗長而成為獨立的一首(Grosse Fuge Op.133),取而代之則是另外再寫一個快板的樂章。這是在貝多芬晚年中最具幽默的一首作品,流露自然的樂思。
然而,那被獨立出來的《大賦格》,作品133號,則是貝多芬與對位法之間最後、最偉大的交鋒!

本節目獲教育部終身學習經費補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