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間選民,或自認不屬於任何政黨的「獨立選民」,即使只有5%,也有機會扭轉台灣的大選結果?觀諸藍綠陣營的實際大選得票結果,歷史的數據如何告訴我們?

常常看到媒體報導,某場選舉有一方「大勝」,例如民意代表、地方首長的「席次」,一方遠遠勝過另一方。這樣的「大勝」在某個程度上,是否可能是錯覺,實際差距沒那麼大?跟選舉制度有何關聯?

為何年輕人、教育程度高的人,投票意願反而低?您是否想過,投票行為不只和政治參與度、公民責任感息息相關,還有一大關鍵因素是投票的「成本」?在投票行為當中,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理性選擇」?

總統與立委大選將近,即使不喜歡台灣政治氛圍的人,也無法否認,這場選舉將影響台灣的重大政策、國際關係、兩岸關係,以及你我的生活。影響明年大選的關鍵因素何在?本集邀請世新大學新聞系彭懷恩教授,以他在政治學、政治傳播領域多年研究、著作等身,並密切觀察當前時事的經驗,為您帶來對台灣選民結構與行為的分析。

在台灣,中間選民的比例是否增加?可能影響大選的走向嗎?兩個主要政黨的候選人與團隊,他們主要的主張、勝選的利基為何?最大的挑戰在哪裡?檯面上目前有三組候選人,如何牽動彼此的優劣勢?台灣以外的外部因素,如何影響大選的主軸?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