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紀錄片導演梁皆得:「我想要跟大家傳達海洋垃圾的問題,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使用塑膠製品,但這些產品如果只是一次性使用之後就丟掉,實在太可惜。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大量使用塑膠製品,像吸管如果沒有好好回收,對海洋生物就會造成很大的傷害;如果做好回收,並且盡量少用的話,就會對我們的環境非常有幫助,也會幫助到這些海洋生物的生存。」

島嶼報告

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主要分布在東亞及東南亞,繁殖區為中國浙江山東沿海、臺灣馬祖及澎湖、南韓等地,度冬時則遷移至菲律賓、印尼等地區。因為數量相當稀少,一度被認定為已絕種鳥類,直到2000年在馬祖再次被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觀察確認。每年繁殖期,約有十來隻成鳥在馬祖保護區的島礁上繁殖育雛,是目前國內最穩定的繁殖地。

頂著黑色羽冠、前端像沾到黑色墨水的橘色嘴喙、一身淺灰白色羽毛,這種燕鷗自1861年被人類命名以來,就鮮少見到其蹤影。究竟牠只是個神話,還是真實存在世界上?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將揭露牠們的故事……

2000年,一次底片調光機的故障,讓紀錄片導演梁皆得,意外發現被認為可能絕種的黑嘴端鳳頭燕鷗(Thalasseus bernsteini)。梁皆得導演表示,當時是前往馬祖拍攝大鳳頭燕鷗的影片,拍攝完成、檢查影片時,竟然有問題的畫面中,發現了幾隻跟大鳳頭燕鷗長得不太一樣的鳥,其翅膀背部羽色較白,嘴喙為橘色,前端三分之一為黑色。翻找了國內外的鳥類圖鑑後,才發現這是消失了60多年的黑嘴端鳳頭燕鷗。

此消息經過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小如向國際鳥盟專家確認,引起鳥類學界的震撼,也讓鳥會、鳥友非常振奮,紛紛到馬祖試圖一睹黑嘴端的身影。但因為牠數量稀少、行蹤成謎,便稱為「神話之鳥」。

這起事件,也促成台灣、韓國與兩岸之間的生態合作。包括馬祖的鐵尖島、中國浙江的鐵墩島都陸續實施假鳥誘引作業,希望吸引大鳳頭燕鷗、黑嘴端鳳頭燕鷗前來築巢、繁殖,進而復育神話之鳥。此外,台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袁孝維教授團隊也進行繫放作業、衛星追蹤、族群調查,瞭解其族群與習性。

黑嘴端鳳頭燕鷗為候鳥,春夏至馬祖、中國沿海、朝鮮半島繁殖,入秋之後便前往菲律賓、印尼等地區度冬。在台灣本島則為過境鳥,如八掌溪口、急水溪口、高屏溪口、蘭陽溪口皆有零星紀錄。因此為了拍攝、紀錄,梁皆得導演的足跡也不只侷限在台灣,他從最北方的棲地韓國、山東,一路到浙江、福州、馬祖、澎湖,最南到馬來西亞與菲律賓,到處尋找神話之鳥的蹤影。

當然,不是每次都能尋找到神話之鳥,因為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數量實在太稀少,也很難掌握行蹤。再加上了牠喜歡棲息在無人島,必須雇船前往拍攝,但並非每天的海象都能出海。梁皆得導演舉例,2002年繁殖季,他在馬祖西莒住了一個多月,當中只有幾天有成功出海拍攝;還有一次是在起大霧時出海,但因船上沒有羅盤,迷途於海上,原本20分鐘的航程花了一個多小時才抵達。

此外,原本紀錄片鎖定一隻叫「馬妞」的黑嘴端鳳頭燕鷗作為拍攝主題,梁皆得導演指出,「馬妞」為2015年袁孝維教授研究團隊在馬祖繫放的黑嘴端鳳頭燕鷗幼鳥,經觀察得知「馬妞」每年都會回到馬祖,且第三年就有繁殖能力,因此原先規劃以牠的故事帶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習性與生存危機。然而,2018年瑪莉亞颱風侵襲馬祖,整個巢區毀於一旦,加上島嶼拍攝困難重重,素材有限,後來影片才改變敘事方法,以導演第一人稱旁白,說出追尋神話之鳥的故事。

除了颱風之外,這部紀錄片也揭露出黑嘴端鳳頭燕鷗面臨的最大生存威脅,就是漁業資源耗竭,與海洋垃圾的問題。2008年,一隻黑嘴端鳳頭燕鷗的嘴巴卡住吸管,這起「小管事件」上了媒體版面,也讓台北鳥會開始積極投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保育工作。

以觀眾的角度,影片最感人之處是將梁導家族的傳承、學術的傳承,交融在敘事中。片中有一個畫面,為當年一歲多的女兒梁彣瑄隨爸媽到馬祖海邊的可愛模樣;近20年後,女兒上了大學,每年寒、暑假也會幫忙父親拍片,協助收音。在學術界,袁孝維教授從王小如教授的手中接下黑嘴端鳳頭燕鷗的研究工作,現在她再交棒給學生、台大森林系博士後研究員洪崇航。

20年過去了,雖然黑嘴端鳳頭燕鷗的數量從一開始的8隻,上升到大約100隻,但牠仍然是極危物種,環境危機也依舊存在。我們人類是否同樣面對這樣充滿危機的環境?這部紀錄片《尋找神話之鳥》邀請您進電影院觀賞,一起思考人類、自然與物種之間的關係。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