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貍和禾小穀倉專員劉恩豪:「最近山林開放,大家上山享受大自然的時候,可能會製造一些垃圾或是果皮,請在下山的時候順便將這些東西帶下山,不要留在山林裡。也希望大家行車可以慢慢的開,因為山區道路可能會有一些小動物出現,山上居民也比較多長輩,行動反應比較緩慢,因此開車的時候請大家慢慢、順順開就好,千萬別搶快。」

島嶼報告

貢寮水梯田因先天環境受限,春耕夏耘秋收冬藏都靠人力親為,不僅保留了古老農業的完整面貌,也是全台少數未遭福壽螺入侵之處。為了維持這片淨土,和禾生產班的友善耕作規範中載明「避免引入,並持續管理、移除外來入侵物種」,進行活動時也要求參與者勿穿著曾進入其他溼地環境的服裝,並換穿乾淨山村拖鞋,以避免外來種生物誤入田區。

山村農耕會是怎樣的生活?一定要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都待在山村從事耕作?並非如此,山村生活有許多可能性!

為了讓新北市貢寮區的水梯田持續復耕、有新血加入無毒耕作的行列,人禾環境倫理發展基金會(簡稱人禾基金會)於11月13日舉辦了一整天的「山村生活工作坊」,邀請對於山村生活有興趣,且願意學習水梯田農事的民眾來到貢寮山區,實際體驗農事活動,看是否能適應這裡的山村生活,並成為貢寮水梯田耕作與物種保育的新力量。

這天上午,人禾基金會保育處的專案經理郭俊麟、專員蔡曉薇帶領著參加學員,到即將復耕的水梯田移除田壁上的植物(詳細內容請聆聽上集節目)。在上午的體力活之後,眾人享用了以貢寮在地食材烹煮的美味午餐,稍事休息,便來到了和禾生產班的農友「樹伯」張義信的田區。

帶隊的是樹伯最小的兒子張守隆,跟著他的腳步,我們來到吉林國小後方的水梯田。這片梯田沿山坡而建,大約5分地,歷史比一旁廢校的吉林國小還要悠久,至今已超過百年。張守隆退伍後在新北市學水電,後來自己開水電行,生意不錯;15年前考量父親年邁,毅然回到老家接班當起「農二代」,除了水梯田的耕作之外,還養殖鱘龍魚、生產森林蜜。

張守隆說明,下午的水梯田工作主要是清除田區裡的睡蓮。睡蓮會出現在農田,是因為他小時候頑皮拿了一株睡蓮放到田裡,沒想到繁衍得太好,搶佔了其他農田水生植物的生存空間,因此三、四十年後的現在要持續進行移除工作。

我們跟著張守隆來到田邊,脫下拖鞋,赤腳踩在泥濘的水田田埂上,步行了一段之後,踏進水田。腳踩進水田的感覺十分特別,第一個出現的念頭是水田的水深比想像中還要深,膝蓋以下部位都泡在水裡,而且從腳底到腳踝都被水田鬆散泥濘的底泥包住,讓移動更為吃力。這是在一般平地農田耕作不曾有的經驗。

進到水田後,張守隆就跟大家說明,要如何尋找到睡蓮的球莖進行移除,若是沒有連著球莖一起移除,便會繼續分芽繁殖。另外,因為田埂被眾人踩踏需要填補,所以他接著示範如何用再生稻來修補田埂。再生稻是指稻作收割之後,稻頭繼續生長的部分,只見張守隆俐落的將田中的再生稻拔出來,連著根部的泥土堆在田埂上,並以雙手整實,讓修補過後的田埂維持一定的高度,才能妥善蓄水。

之後,學員分批行動,一部分人開始尋找並移除睡蓮,一部分人修補田埂。進入冬天的東北角總是陰雨綿綿,眾人的水田工作便在細雨中進行,工作累了,便欣賞一下遠方山谷間騰升的山嵐,或聆聽竹雞、山羌的鳴叫,這就是山村的工作日常。

透過去年舉辦的山村生活工作坊,與「保育和夥人」計畫的耕耘,今年已經有簡珮瑜、魏素英等幾位學員加入復耕水梯田的行列。簡珮瑜的老家是在貢寮的石壁坑,距離內寮不遠,當地也有許多順著山勢開闢的水梯田;雖然她小時候便舉家搬遷至基隆定居,但偶爾也會在週末回老家看看,因此貢寮梯田是她非常熟悉且懷念的風景。簡珮瑜表示,先前她以「保育和夥人」的身份支持貢寮水梯田生產的稻米,現在轉換身份,來到第一線進行耕作。

話雖如此,現在簡珮瑜仍住在暖暖,以半農半X的方式參與水梯田的耕作。簡珮瑜說,除了田間農事之外,她還有貍和禾小穀倉的田間調查、商品開發等工作,以及文化部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的水牛計畫需要進行訪談與田野調查,因此會分配時間,部分時間留給貢寮梯田,部分時間從事其他工作。

另一位學員魏素英住在林口,橫跨了整個大台北來到貢寮,成為水梯田的新手農夫。魏素英說,她退休之後,覺得人生當中該盡的責任都已完成,希望將更多時間留給自己。在嘗試了許多活動之後,最後選擇了務農,因為她國高中時期就是跟著爸媽在桃園大溪的農田工作。

不過,要種田,自己在家開闢小菜園是一個方法,也有人直接在鄉下買一塊地從事農作,為什麼要特地從林口不遠千里來到貢寮?魏素英笑著說,她喜歡這裡清幽、舒適的環境,加上水梯田周邊的生物多樣性相當豐富,是她願意來到貢寮的原因。她負責的田地是蕭二哥(蕭春益)家中的田,因此人禾基金會為她安排的師徒制老師就是蕭二哥。現在她每個月會來貢寮1、2次,農忙的時候會增加次數;沒有過來的時候,蕭二哥就會幫她照顧一下田區。

簡珮瑜、魏素英等新手農夫,都不是每周七天,每天24小時待在山村,而是半農半X、周休農。這樣的山村農耕聽起來似乎很浪漫,但仔細思考,這是格外現實的實踐方式,畢竟務農並不是就要放棄其他的可能性。透過人禾基金會的持續耕耘,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人嘗試以適合自己的方法,投入貢寮水梯田的復耕與保育。

聆聽節目,讓我們身歷其境體驗水梯田農事,並想想自己可以用哪種方式,親近這片豐饒的大地。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