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單集介紹

立即行動

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主任黃振福:「我們生活中經常會有洗澡、洗碗這些動作,這些清潔劑排到水溝之後其實對環境會有一些影響,所以我們鼓勵大家在洗碗或洗早的時候,這些清潔劑的用量可以稍微減少一點,或是把它稀釋,這樣對濕地的環境就會有一些改善。」

島嶼報告

雙連埤原本是擁有豐富物種的濕地,根據學者統計,雙連埤總共記錄到112種水生植物,占了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種類的1/3以上;另外記錄到59種本土蜻蜓,約佔台灣本土蜻蜓種類2/5;蛙類29種,約佔台灣蛙類種類的2/3。

位於宜蘭縣員山鄉的雙連埤是上帝送給台灣的「水草天堂」,曾育有全台1/3的水生植物品種,是許多珍貴物種賴以為生的寶地,具有豐富的生態多樣性,被稱為「國寶級濕地」。

雙連埤,望文生義,應該是有兩個湖泊埤塘相連在一起。的確,原本雙連埤是由上埤、下埤兩個淡水湖泊構成,每次大雨一來,水漫到路面,上埤、下埤便會連接起來,因此稱為「雙連埤」。在日治時期,桃園與新竹的客家移民來到此地進行開墾,為了增加耕地面積,便開挖了一條水圳將湖水導流到粗坑溪,所以下埤逐漸陸化,今日只能看到農田。我們現在看到的湖泊就是原本的上埤,面積約17公頃。

雙連埤原本是擁有豐富物種的濕地,根據學者統計,雙連埤總共記錄到112種水生植物,占了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種類的1/3以上;另外記錄到59種本土蜻蜓,約佔台灣本土蜻蜓種類2/5;蛙類29種,約佔台灣蛙類種類的2/3。因為雙連埤所在緯度剛好處於北方草種的南緣,以及南方草種的北緣,每年候鳥遷徙便帶來兩邊的水草種源,因此有著許多水生植物,連帶有著兩棲類、昆蟲類、爬蟲類等豐富的物種。不止來台灣過冬的候鳥會在這裡棲息,居住在附近森林裡面的動物也會來此覓食、喝水,也因此,這裡是以往泰雅族的獵場,聽說可以在這裡獵到山羌、水鹿、水獺等動物。

「野菱」是以前在雙連埤廣泛可見的水生植物,它的葉柄像是氣囊一樣,因此可以浮在水面。野菱是一年生的植物,種子菱角非常迷你,不到1.5公分的長度,秋天死去後留下菱角在水裡過冬,隔年一月又發芽,春末夏初開粉紅色的小花,將湖面染成一片浪漫粉色。

在雙連埤還有一個非常非常獨特的景觀,就是「浮島」(floating island,或floating mat)。浮島是內陸老湖泊特有的景觀,日月潭也曾經有浮島,後來因為日治時期修建發電工程,擔心浮島堵住水道,便把天然浮島移除。因此,宜蘭雙連埤的浮島為目前全台僅存的天然浮島。

雙連埤的浮島以李氏禾為主形成強韌地基,上方生長著莎草科挺水植物,與以腎蕨為主的蕨類植物。最令人訝異的是,連樹木都可以生長在雙連埤的浮島上,如大頭茶這種喬木也適應了浮島,在沒有泥土的地基上生長。

因為漂浮在水上,如果浮島遇到很大的強風或颱風也會移動,例如2016年梅姬颱風就將雙連埤裡面的小浮島,吹動到跟主要的浮島連在一起。根據荒野保護協會前宜蘭分會長邱錦和的紀錄,浮島在全盛時期的面積有10公頃,但現在只剩下不到2公頃。浮島面積縮減、水草消失的主因便是私人土地開發。

以往雙連埤是地主私有的土地,為了開發,地主從1990年代開始,多次雇挖土機整地,甚至把湖水放乾、移除水生植物、放養草魚鰱魚、興建土堤,讓雙連埤的生態快速惡化。後來在2002年,宜蘭縣議會通過約5,700萬預算,徵收雙連埤湖域土地,這一場持續將近10年的開發危機才終於告一段落。在這個過程中,宜蘭社大為了搶救生態,將整地之後重傷的植物、移地保存,以及於雙連埤執行生態調查;之後荒野保護協會進駐雙連埤生態教室,以此作為環境教育的基地,並推動雙連埤的棲地與生態復育。

本集節目將跟著學生的校外教學活動一同造訪雙連埤,並邀請荒野保護協會雙連埤生態教室主任黃振福,為我們介紹雙連埤的生態與獨特的浮島景觀,也聊聊目前雙連埤的保育現況和挑戰。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