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電子、資訊、通訊、生物技術及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台灣過去有哪些重要的基礎?現在具備哪些優勢,又有哪些劣勢與限制?
展望未來,我們的發展方向在哪裡?台灣要如何找到自身「贏的策略」?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整合各領域專家的見解精華,並提出重點的觀察,讓您一次聽見台灣科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這個節目主要探討的是影響台灣十年、二十年的重要議題,我們以三個月為期來討論一個主題,今年一月到三月探討的是教育與人才培育,四月到六月談的是少子化,七月到九月我們討論的是能源與環境,從十月到十二月,我們聚焦在科技產業。

科技產業的範圍相當廣,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只能選擇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產業,包括電子、資訊、通訊、生物技術及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我們針對每個主題分別邀請了貴賓來探討產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現在容我根據我們邀請的幾位貴賓的意見,做一個扼要的整理。

 

1. 電子產業贏的策略

在電子產業方面,我們邀請的是旺宏電子的盧志遠總經理,由於電子業涵蓋的範圍包羅萬象,我們主要聚焦在IC積體電路,因為IC應用的範圍非常廣,從大型的電腦主機、到PC、到手機,現在又應用在穿戴式的裝置以及物聯網。

談到未來IC的發展,主要面臨兩個挑戰,第一個是面對激烈的國際競爭,我們知道美國、日本、韓國、台灣在IC的製造跟設計技術,都居於第一流的地位,而中國大陸也正急起直追,利用國家整體的力量,已經對台灣造成相當的壓力。

其次,是技術的挑戰。在IC業裡頭有一個所謂的摩爾定律,也就是每18到24個月,元件的尺寸會縮小一半,等於功能增加一倍,或是成本降低一半。IC的元件越做越小,已經到了奈米級,譬如說台積電從16奈米逐步要減到10奈米以下,已經趨近了物理的極限。所以盧總經理特別提到,當到了奈米級以後,怎麼樣從現在平面式的二維結構,往三維的結構來發展;或者選擇比矽的效能更好的新材料,來製造半導體。這是另外一些重要的發展方向。

盧總也一再提醒,IC是產業的基礎,就像稻米,很多方面都需要它。它又是產業的火車頭,未來的工業4.0、物聯網等都要利用到IC,所以IC的發展絕對需要建立全民的共識,政府跟民眾群策群力,結合產、官、學、研,匯集資金、技術跟人才一起來發展。

至於未來台灣電子產業贏的策略,盧總特別提到一定要有鬥志,這可以分兩個方向來看,就是學術界跟產業界要一起努力,達到雙贏。對學術界來講,我們一定要給它更多的研究空間跟資源,在學理跟技術上有所突破。而在產業上,一定要善用我們年輕人多元的能力,以靈活的創意,發展創新創業。如果能夠集合大家的能力跟鬥志,台灣IC的發展還是有很光明的前景。

 

2. 資訊產業的概念與趨勢

在資訊產業方面,我們邀請的貴賓是前IBM的副總裁、中國研究院院長,目前擔任台達電子技術長的李實恭博士,我稱他Thomas。Thomas提到資訊科技過去的發展,不管是硬體或軟體,一直秉持著三個重要的發展概念。

第一個是「通用化」對照「特殊化」。因為通用化,所以必須有標準化的規格,讓各家廠商都可以進來做,共同努力降低成本。這也是台灣過去在PC代工產業有非常亮麗表現的重要原因。相對來說,特殊化就像製造某些專業上專用的電腦。第二個是「分化」對照「合併」,資訊業把許多技術加以分化,分別發展,但到了後來又可能整合起來,就是合併,能夠發揮更大的功能。第三個是「專業大量製造」對照「追求高價值」,例如iPhone或是各種智慧型手機,都是一種專業的大量製造。但是要追求高價值,又必須為產品賦予特殊的功能。

因為資訊科技快速發展,我們要利用資訊科技來管理世界,也就是能夠了解我們所處的世界的狀態,經過資訊的分析、優化,提升管理的效能。未來資訊的發展,可能最重要的方向是物聯網,其實就是透過感測器的感知,經過網路傳輸,送到電腦的中央處理器,經由大數據的分析優化處理做出判定。這跟人體的構造相當的接近,就像我們透過眼、耳、鼻、舌的感官來感知,透過神經傳送到大腦,經由思考、歸納、分析、處理後,才做出決定。

Thomas特別提到物聯網其實還在剛起步的階段,大家都在相同的起跑點,台灣是有機會搶到先機的。對於垂直整合性強的產業,有翻轉的機會來創造新的產業。台灣一向有優異的電子、資訊、通訊、光電等等的硬實力,假如能夠形成新的服務業的話,台灣有可能創造出領先的「技術型服務業」。未來資訊科技的發展,一定會改變我們的學習、工作跟生活的型態。

但是資訊發展的趨勢,一定是朝向user friendly,就是友善的使用介面。因此人人都要有,也必須具備對資訊基本的理解。而且從企業界來看,工作的環境一定要打造成物聯網的環境,以此為基礎開發產品,逐步把這樣的環境拓展到各個領域,才能夠因此而提升我們的生活品質,提升企業的效能。

 

3. 行動通訊的發展關鍵

在行動通訊方面,遠傳電信的李彬總經理提到,台灣的4G從2014年6月開台以來,已經有超過七百萬戶的使用者,到了年底可能要接近一千萬人,我們是全世界成長速度最快的國家。因為4G的引進,資料傳輸的速度大為提升,最大的應用就在影音。而台灣買手機遊戲的總營業額在Google排名全球第四,可見台灣的消費能力非常驚人。

4G的用戶,30歲以下的年輕人占了六成。行動通訊的大幅發展,也對人類的生活起了非常大的影響,包括消費行為的改變,社群連結互動方式的改變,譬如線上的購物,以及線上交換物品等等。它也大量的應用在醫療以及數位學習。

未來從4G進展到5G,速度一定會更快,超過一百倍。5G有較低的延遲,而且使用低耗能的設備。韓國預計在2018年推出5G,而且在2020年會大量的使用。到了5G的時代,一定是物物相連的一個連結,有更多的通訊量。而且因為社群溝通跟消費行為的改變,會產生新的商業模式,我們必將迎接智慧城市的來臨,到時候個人跟企業的型態都會有很大的改變。

在個人方面,我們的生活、工作還有學習型態都面臨改變。對企業而言,它的數位化程度、擁有的數據、連結的物品與裝置、使用者的人數、平台的技術、以及它滿足客戶的能力,都是其重要的資產,而企業也必須針對這些資產提出重要的因應策略。

面對5G的發展,台灣的機會跟方向在哪裡?5G一定是跟資通訊產業的硬體以及物聯網的軟體結合,所以它會創造出更高的價值,擴大整體的利潤。業界一定要持續提供新的服務,了解客戶,這點不但需要政府的協助,人才絕對也是一個關鍵。業界必須有能力積極發展軟體,也就是要「軟硬整合」,從單點的服務,擴大為平台的服務,使功能效率更為提升,而且利用大數據。此外要注意一個趨勢,將來大眾的市場可能會走向分眾的市場。

而台灣的機會,在於積極地參與5G國際標準的制定,甚至包括物聯網標準的制定。

 

4. 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

接著我們談到工業4.0時代的製造業,特別邀請了前中鋼技術副總,也是中鴻鋼鐵的董事長陳玉松來談工業4.0。大家知道工業4.0是德國在2011年倡導,2012年開始推動。它的核心概念就是虛實整合,也就是cyber physical system,簡稱CPS。利用輕薄短小的感測器,經過感測之後,透過ICT物聯網來傳輸訊號,把數據傳送到中央處理器,經過判別之後,我們可以控制產品的品質,進行智慧化的製造,並提供售後服務,滿足客戶的需求。這樣的一種流程,已經打破了過去工業製造「先求有,再求好」的模式,它可以一次到位,「先求好,再求有」。智慧化的生產也因此可以小量多樣,達到客製化的目的。也就是從過去大家強調的大量製造mass production,走到mass customization,就是大量的客製化。

工業4.0的概念引進到工廠、引進到製造程序之後,製造的方式會跟著改變,特別是機器人的引進,能夠更精密的控制。也因此將來在生產製造上面,更容易達到垂直精進、水平整合的功能,垂直精進談的是升級,水平整合談的是轉型,特別是跨界與融合。例如製造業加上服務業,能夠因為這些技術而跨界融合,讓企業不僅賣產品,還賣服務,這時候會產生更大的效益。

面對工業4.0,台灣過去有亮麗的資通訊硬體實力,如果能夠利用硬體的優勢,發展軟體,結合售後服務與維修,將來必定能夠創造更大的價值。所以工業4.0其實就是全面品質管理的升級版。陳董事長也一再提醒,面對工業4.0的時代,我們的心態一定要改變。過去傳統上以製造為主的心態,一定要轉變為軟硬結合,強調服務。發展軟硬體的企業聯手,整合起來打群架,才能夠創造台灣未來整體製造業的優勢。

 

5. 台灣生技發展的優劣勢與關鍵策略

在生技產業這部分,我們邀請了萊特生醫集團的江滄炫總裁,分享台灣生技產業的未來發展。2007年6月,政府頒布了「台灣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對於新藥的開發、高階醫療器材的開發,政府提供了相當大的優惠措施。因此結合了產、官、學、研、醫以及投資界,近年來已經有超過70家新的生技公司成立,給台灣很大的鼓舞。

台灣雖然很小,但是在發展生物技術上面,事實上有相當的優勢。因為我們在產、學、研各界的融合,一向是我們特有的型態,再加上我們有世界級的醫療水準,面積小,整合資源非常的容易。其次,我們以電子、資通訊、光電等等的優勢產業,作為良好的基礎,特別是高階醫療器材的開發,我們將來一定有創新的機會。

但是談到生技的發展,我們也有發展的瓶頸或缺憾。譬如臨床試驗,以台灣法律的規範,對於醫療行為造成醫療的疏失,醫師要面臨刑法的處罰,這點就讓我們的醫師對於臨床試驗比較卻步,影響了醫療的進步,反而對整體大眾的健康不利。但是其他的國家,這方面的賠償卻僅限於民法的範圍,配合保險制度,足以保障病患跟醫師的權利。

另外是關於食品藥物的審查機制,美國的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採用的是核備制,是一種正面的思考。只要是有益於人類的新藥或醫療器材,美國FDA儘量站在幫助臨床試驗的角度來協助業者,但是他們仍然採取高標準來進行審核。而台灣的FDA採用的是核准制,它是一種負面的思考,常常會讓業界感覺到,他第一個想到的是如何把案子擋下來。這方面希望能有所調整,與國際接軌。

面對未來台灣生技的發展,江總裁特別提到三個努力的方向,值得我們一起來思考。第一個,生技發展一定要靠創新研究,而創新研究的能量主要來自於學研界。學研界有創新的技術,但是在申請專利特別是全球布局,資源仍然不足,這方面反而是產業界可以切入的。所以生技的開發,從一開始就應當有產業界的參與,來進行全球的布局。

第二,生技產業一定要強調國際合作。江總裁也分享了一個實例,他在癌症新藥的發展,跟美國的兩大癌症中心共同合作,取得他們的認同,這是一種跟國際接軌的方式。而且將來的資金募集,一定要能夠走出去,例如在國外在地募資,進行在地臨床的研究,才能創造更大的商機。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策略,新藥的開發目前主要在三個領域,包括生物製劑、小分子化學藥以及植物新藥。而台灣基於對中藥的認識,我們在植物新藥的開發,具有相當大的利基。特別是利用植物工廠就可以培養植物新藥,作為原材料,並保障品質的穩定性,美國的FDA目前已經有超過500件植物新藥進入臨床試驗的階段,可見它的潛力非常大。

 

6. 對科技產業的四項觀察

以上是我針對幾位貴賓的意見做的歸納,我們還有幾個觀察:首先,我們探討的議題涵蓋電子、資訊、通訊及生技產業,另外一個是工業4.0。其實工業4.0是一個平台技術,強調的是智慧生產、智慧工廠,它可以用在所有的產業,包括科技產業跟傳統產業,把工業4.0和物聯網、大數據、雲端計算等等串聯在一起,才能夠提升各種產業的獲利能量與優勢。

其次,這些科技產業的發展,一定要在國際的平台上跟大家競爭;它們的技術,也必須跟國際接軌。電子和資訊業當然面對全球的競爭;通訊將來在5G的標準制定,必須跟國際合作;生技產業需要募集資金,跟國際大型的生技中心共同開發。所以「全球化」絕對是科技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與亮點。

第三,我們一再強調,台灣過去有優勢的電子、資訊、光電等製造業,但是台灣產業的發展,服務業已經占了七成以上。因此大家提到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強調軟硬結合,把製造業與服務業整合起來,才能夠創造更大的機會,發揮更大的潛力,提供更大的商機。

第四,所有的科技產業,重要的關鍵發展因素,在於人才、技術、與資金。過去台灣特有的產、官、學、研密切合作的機制,幫我們培養了許多的人才,開發了許多的技術。將來仍然需要產官學研配合,才能夠靠創意、創新、進而創業。而資金的取得,不僅來自於國內,更需要在國際上募集資金,把台灣的產業推向國際化。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政策的配合,政府一定要有更大的決心,更大的格局,來支持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

 

7. 影響科技產業的其他重要因素和結語

除了這四個觀察之外,有兩項很重要的因素,是我們在整個議題的討論沒有談到的。第一個是紅色供應鏈的衝擊,我們知道大陸經濟崛起,台灣對大陸的外銷占了總貿易量的40%。所以紅色供應鏈的衝擊,各企業必須要能夠因應。台積電最近宣布,即將在南京設12吋的IC廠,進行16奈米製程的營運,可能就是出於這樣一個考量。所以將來台灣各項產業恐怕要調整經營的模式。

第二個部分是關於節能與減碳。最近聯合國在巴黎召開氣候高峰會議,訂出了減碳防止全球升溫的目標與策略。但是台灣的產業電力密集度非常的高,排碳量是全世界平均值的三倍,每人每年達到11噸,亞洲第一。將來的產品,就碳足跡的考量,絕對是外銷重要的成本之一。台灣面對未來可能的碳稅的制裁,各個產業都要注意。

整體而言,未來的科技產業,絕對是一種智慧的製造與服務的結合。透過這樣的結合,提供更高的價值,特別注意節能減碳,我們才有競爭力。

轉眼間,這個節目已經進行了一年,我們這個節目是由世界先進贊助,章青駒董事長有感於台灣社會的民粹與理盲,一直希望能建構一個平台,大家理性的討論溝通,能夠探索重要社會議題的真相,追求台灣的永續。很不幸地,他在今年七月過世,但能夠探索真相、追求永續,一直是他的心願。

這個節目不僅有語音檔,而且是IC之音開台以來第一個有全部文字稿的節目,可見我們對這個節目的重視。經過一年來的努力,我們已經累計超過三十萬字的文字稿,為了發揮更大的功能,我們也正在考慮出版專書。另外,這個節目透過臉書粉絲團的推薦,每一季我們都有一兩萬的粉絲點閱我們的文字稿,或者收聽我們的語音節目。看到這麼多聽眾熱心的參與,非常感動,也覺得責任重大。我們希望這個節目能夠達到兩個目的,就是台灣永續發展提升國際競爭力,進而邁向先進文明的社會。各位聽眾對於節目的製作和內容有意見的話,歡迎大家提供建議,希望您能夠一起來關心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明年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