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PCT共同創辦人陳安穠說,「青年,是推動台灣前進的加速器。」

2015年9月,四位政大IMBA(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學生組成的「IMPCT」團隊,獲得美國霍特獎冠軍。他們在全球兩萬多支學生團隊中,一路過關斬將打進前六強。最後更從美國前總統柯林頓手上接下一百萬美元支票。

他們在薩爾瓦多貧民窟建立首間學齡前教育中心,把教育當成事業來經營,協助當地居民教育發展,建立起自食其力的社會企業。而後他們更把這樣的理念帶回台灣,協助原鄉部落用經濟作物的模式來支持原住民的族語文化扎根教育。

本集節目特別邀請陳安穠,探討社會變遷中的青年角色,分享她眼中的青年同儕,以及青年該如何迎接未來社會挑戰。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社會現象與變遷」,涵蓋的議題包括媒體現象、法治與執行、國會與民主治理、青年思維轉變以及社會風氣的正向提升等。

我們首先邀請了前工商時報社長、中視總經理與中天電視董事長鄭家鐘來討論「媒體現象」,接著邀請文化大學法律系的教授、前立法委員李復甸教授來談「法治與執行」,然後請東吳大學人文社會學院的黃秀端院長,討論「國會與民主治理」。今天我們要把議題轉到「青年思維的轉變」,邀請到的貴賓是IMPCT共同創辦人陳安穠小姐。安穠歡迎妳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陳安穠小姐(以下簡稱陳):彭校長、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安穠。

彭:陳小姐大學讀的是金融與合作經營,後來到美國舊金山藝術大學獲得藝術碩士學位,接著回到台灣,進入政治大學就讀IMBA,國際經營管理碩士學程。後來她參與了號稱社企界諾貝爾獎的霍特獎,經過長達一年的競賽,與隊友們擊退了25000多組團隊,於2015年獲得全球冠軍,從柯林頓總統手中,拿到一百萬美金的創業獎。她目前是國際企業社會IMPCT的共同創辦人,同時擔任教育總監,她也入選2016年遠見雜誌的新台灣之光,真的是青年楷模。

 

1. 霍特獎的參賽經驗

彭:安穠我一直對妳非常推崇,妳能夠和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加拿大的同學組隊得到霍特獎。我想這段過程一定非常精彩,是不是先談談妳參賽的過程與得獎的感想?

陳:我覺得霍特獎是一個非常艱難的挑戰。既然號稱社會企業界諾貝爾獎,當然是全球性的,又要跟社會議題有關係,因此這個挑戰對我來說,其實充滿血淚史。過程中有很多的挫折,也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挑戰。

我一開始會參與這項比賽,真的只是因緣際會。因為我對很多事情都抱持開放的心胸,很樂意把自己推到舒服圈之外。所以,當有一個參賽的邀請擺在面前,我想都沒想就說,聽起來是一個很酷的比賽,我就說好,我答應參加。參加比賽之後,才發現原來它不只是競賽而已,必須建立一個商業模式。

霍特獎是由柯林頓行動基金會所贊助的,目的是希望全球的學生、年輕人們可以想出一個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上最迫切的議題,比如說水資源、教育問題,或是難民的問題。我們2015年參賽的主題是幼兒教育,因為柯林頓與基金會的幕僚團發現,幼兒教育實在是太重要了。我們常說孩子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可是在很多開發中國家,他們並沒有把資源投資在這個很重要的地方。所以在2015年,就以幼兒教育當做一個主要挑戰。

比賽過程中我們去了很多國家,比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又去了薩爾瓦多,然後到美國波士頓參加創業加速器,最後又到紐約,一連串的比賽過程中收穫很多。尤其在薩爾瓦多的時候,我去的是薩爾瓦多的都會區貧民窟,是一大片的鐵皮屋聚落,那裡生活的人都非常困苦,一天可能賺不到十塊錢美金。當時我就覺得,在那樣子的地方,根本就沒有教育的資源被引進。

後來,我們團隊經過了很多很多的磨合,才建立我們的模式,並與社區居民溝通,最後在2015年9月建立一間晚安幼兒園,提供當地小朋友一個培育的環境,可以上學。我們也用這樣子的模式,在很多地方又建了不同的學校。我們非常感謝,真的是因為大家的支持,讓我們可以獲得Hult Prize(霍特獎)的總冠軍。

 

2. 國際化的青年團隊

彭:當初你們的團隊如何組成?主題是怎麼選定的?

陳:主題是柯林頓與幕僚團選定的,因為他們會檢視每一年最迫切的社會議題是什麼。至於我們IMPCT的團員有四位,包括加拿大的史泰磊、宏都拉斯的潘方砥、薩爾瓦多的艾安禮,與來自台灣的我。之所以想要參賽,是因為來自中美洲這些同學們,很深刻地體驗到,自己的國家是貧富差距很大的地方,他們也很認同霍特獎的精神,希望用商業模式永續解決社會的問題。因此,他們對於社會企業的創辦與經營,是非常有感的。他們也很希望透過本身的力量,看看能否把本身所學帶回到自己的國家,造福同胞和朋友。

彭:他們是政大IMBA的同學嗎?

陳:是。我們都一起在政大IMBA念書。

彭:妳在台北大學讀的是金融與合作經濟,又到舊金山讀了時尚藝術碩士,後來參加這個團隊,一起參賽,整個過程可說是在國際的平台與大家競爭。

陳:嗯。

彭:如果回過來談,妳覺得自己成長、學習的經驗,以及到美國的經驗有沒有幫助?

陳:有耶。其實一個團隊,無論從idea、創意的發想開始,或是去執行的時候,都跟人有關係。人的因素如何影響團隊?比如說溝通方式,就包括文化上的包容,還有在表達的時候,如何清楚地讓對方理解並認同。要面對這些,過去的經驗一定有幫助。像我大學念的合作經濟,就針對中小企業、信用合作社,讓我們貸款給一些可能經濟比較弱勢的人民。在時尚圈的話,則是外國的環境,也是一個開放自由的地方。所以,我覺得在不同的人生經歷當中,多少都塑造出我一部分的特質,讓我很樂意去擁抱不一樣的東西,去嘗試新鮮的東西。

 

3. IMPCT堆砌未來影響力

彭:在過程當中,妳也創辦了所謂的IMPCT。

陳:是。

彭:我發現妳這個IMPCT,比IMPACT少了一個A,當初看到還不知道怎麼念。妳既是共同創辦人,又是教育總監,是不是為聽眾介紹一下IMPCT,以及妳擔任的工作與角色?

陳:是,IMPCT這個名字是來自impact,英文影響力的意思。IMPCT少了一個A,是因為我們認為,在推動許多公益計畫的時候,只有一個人或一個團隊,無法把影響力創造出來,所以每一個人都是我們的A,只有透過大家的參與、關注,或者是採取行動,才有辦法真正發揮影響力。所以我們那個A的意思,有一點像是missing A,失落的A,需要藉著大家參與來補足。因此這個名稱,也有鼓勵大家take action、採取行動的意思。

彭:這個名字是在國外註冊,在台灣也成立機構,是不是?

陳:霍特獎是一個很現實的比賽,我說很現實,因為它不只是一個學生競賽而已。在比賽過程中,主辦單位甚至要求學生團隊成立公司,才有辦法和其他的投資人或基金會去做企業上的異業結盟,真正把永續的影響力擴展下去。所以IMPCT在比賽過程中,已經在美國先成立了公司;至於台灣,則在2016年成立了一家子公司。

彭:在子公司,好像你們也關懷台灣的原住民,是不是向聽眾說明一下?

陳:對。我們在薩爾瓦多蓋完第一間幼兒園的時候,就曾經想過,是不是應該把外國的成功模式直接複製到台灣來?所以回到台灣之後,團隊就拜訪北到新竹,南到屏東泰武的一些部落。然後,我們發現台灣和薩爾瓦多的客觀狀況很不一樣。於是在台灣,我們決定走原住民的幼兒教育,主打族語的文化扎根,希望小朋友可以透過課程,了解自己的文化和語言。

彭:妳又擔任教育總監,職責有多大?範圍有多廣?

陳:主要是把這樣子的使命,分擔給各個想要和我一起推動的朋友。

彭:在台灣這邊有外國的朋友參與嗎?

陳:有。我們四位創辦人,目前三位都在台灣,台灣是IMPCT的總部。而薩爾瓦多的創辦人,就繼續留在薩爾瓦多,推動當地更多的幼兒教育計畫。

彭:最近好像還做一些產品的開發和行銷?

陳:對。剛剛提到,影響力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可以創造,希望號召大家的參與,所以IMPCT現在推出一個產品叫「堆砌未來的咖啡」。會選擇咖啡,是因為我們一開始從中南美洲起家,蓋了第一間幼兒園,而在這些經濟弱勢的地區,咖啡是他們主要的農產品之一,我們希望透過收購當地的農作物,直接回饋當地,也把影響力逐步擴大。

現在IMPCT主要的營運內容,除了教育計畫之外,就是堆砌未來咖啡,每個人可以透過一天喝一杯未來咖啡,幫助IMPCT繼續在各地拓展更多更大的影響力。請搜尋「IMPCT台灣」,或是現在在「91 APP」上面,也有IMPCT的消息。對我們來說,每一杯咖啡,就是一塊可以蓋學校的磚頭。而在未來,我們也會有新的網站成立。

 

4. 跳脫框架,成為社會加速器

彭:談到青年思維的轉變,我們都知道台灣在幾十年來,整個社會有相當幅度的變遷。這幾年,特別由於網路與行動通訊的發達,台灣和全世界已經連結在一起。而青年對社會的影響也愈來愈大,事實上未來的社會,就是這一代青年要承擔。但我個人一直有一種感覺,最近青年的一些想法,和我的距離愈來愈遠。可能我們習慣用的資訊載具不一樣,當然也是因為整個世界的變遷太快了。

所以今天請安穠特別來談這個議題,主要是她在國際的平台得了大獎,她在國內又創辦了IMPCT,是個國際性的組織。所以我很想了解,從安穠妳的角色,還有妳的想法,覺得在整個社會變遷中,青年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陳:這個議題實在非常地深,我必須要很謙虛地說,我沒有辦法代表廣大的青年,只能發表自己的一點意見。其實我第一個想要與大家分享的是,我覺得現在年輕人是必須要學會獨立思考的,而且要會去觀察周遭。不是說只要承接上一輩既有的耕耘,等著收穫就好;或是承接上一輩的思想就沒事了,我覺得這樣不行。

年輕人其實要跳脫,有點像是英文說的「think out of the box」,跳脫出自己的框架與思維,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這個世界。然後,也要用自己的獨立思考去發現,什麼事情是大家一直都沒有注意到的,可以發揮自己的影響力去改變。像現在,比如說大家常常談到共享經濟,或者其他共有的模式,這些都算是一種破壞性的創新。破壞式創新可說是打破了既有的框架,再去融合,把原本很制式的世界打散之後,莫名其妙地又把大家連結得更緊密了一點。

所以,在現在這個社會來講,我會把年輕人定義為「加速器」。意思是說,每個年輕人都是社會的一具加速器,會用自己獨立思考的方式,去解決想要解決的社會問題,讓自己有能力去發揮這樣子的影響力。

彭:妳用的字眼讓我非常吃驚,也非常受到啟發,就是青年是社會的加速器。但是台灣的社會變遷,有些地方是負面的,我們節目中都談過,像媒體、法治、國會等等,大家常常有一些負面的聯想。台灣在國際社會上又慢慢被邊緣化,當然這和兩岸關係有一點相關;加上經濟發展停頓,很多年輕人的收入不高,都會區房價又很高,所以年輕人開始傾向追求小確幸。加上網路的興起、手機的興起,讓很多人變成宅男。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要具備怎麼樣的經驗、涵養,才能真正達到「加速器」的功能?

陳:我覺得,年輕人可能需要營造自己周圍的環境,創造出正能量的感覺;或者是哪裡有正能量,就往哪裡去;哪裡充滿動能,就把自己融入在那樣的環境中,才有辦法成為社會的加速器。

 

5. 有沒有夢?青年同儕的不同面向

彭:常常有人說,現在的年輕人競爭力不夠,一代不如一代。可是我們都知道,整個社會與科技都一直在發展,這樣的描述其實並不恰當。妳作為一個年輕的楷模,又是遠見雜誌的新台灣之光……

陳:不敢當。

彭:妳怎麼看妳的青年同儕?

陳:以我現在來講,我看到的是兩個族群。第一個族群可能是更年輕的一輩,他們對於未來沒有目標,沒有夢想,也不太曉得去哪裡追逐自己的夢想。他們會想很多,但是又沒有勇氣去踏出那一步。所以有時候我有機會和他們分享,會以我跨出自己的舒適圈為例,鼓勵年輕人抓住自己的渴望,採取行動,更美好的未來才會出現。

可是,我也看到另外一群年輕人,和我現在的狀況比較像。他們有夢想,也採取了行動,問題是如何去堅持,因為堅持是一件更艱難的事情。有時候在創業的路上,或是追求自己夢想的道路當中,遇到的挫折實在非常多。這時候,如何堅持自己的夢想?其實,就有點像是如何永續經營自己的人生一樣。

彭:妳說周遭有些年輕人,看起來好像沒有目標;另外一些則會築夢,有他們的堅持。

陳:是。

彭:就妳的觀察,能不能量化?在台灣,大概兩者的比例如何?

陳:我實在不敢說。很難估計。

彭:但無論任何時代,整體社會的發展總要有一些菁英,由一些往前衝的加速器來帶頭,不過中間的群落也要跟得上;當然還有一部分,講得不好聽也許是醉生夢死,或者他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裡,社會上的青年就由這三類堆砌起來。

若要台灣將來在國際上有競爭力、有一個舞台,總是希望正面的力量愈大愈好。因為我們年紀上有一點差異,所以我真的很想知道,到底將來的年輕人,怎麼帶領台灣的社會繼續往前發展?我想,我們首先需要一群很棒的年輕人,就像妳這樣。

陳:謝謝。

彭:我也很想知道,在台灣,特別是一、二十年的教改過後,對台灣的教育、人才的培育影響如何?有些人可能失去了他的競爭力,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因何而往前,為何要往前。妳覺得像妳這樣的人,算是稀有動物嗎?還是妳真的看到一大群很有朝氣的加速器?

陳:坦白說,我真的看到一大群和我們很像的年輕人,很有夢想,也採取行動,堅持在自己的道路上前進。當然,也有可能是像我剛剛分享的,因為我把自己放在充滿正面能量的圈子裡,所以我看到的都是一群很努力的朋友。我覺得以這些年輕人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夢想的同質性未必很高,不過他們在採取行動的時候,還是有群聚性,大家都希望從其他人的人生歷練當中,能取得很多的經驗。

而且現在的台灣也有些轉變。因為我是社會企業家,我發現台灣的社會企業也愈來愈蓬勃發展,像IMPCT就算是領先的國際型社會企業,因為我們上班的地方可能有很多國際人才,交談也是以英文為主。以現在這樣子的社會,我想我們已經愈來愈努力,把台灣的社企平台推到國際市場上面,讓大家都能夠看到。

 

6. 青年國際競爭力是關鍵

彭:這就讓我想起一個很重要的主題,就是台灣青年的國際競爭力。剛才妳也提到年輕人要「think out of the box」,英文的能力也必須加強。

陳:是。

彭:妳怎麼看待台灣青年朋友的國際競爭力?普遍來講,妳覺得他們可以和國際接軌嗎?

陳:我覺得還是要加強,尤其語言這一塊。台灣人很棒的地方是,他們不會害怕去表達,也不會對英文感到陌生而恐懼,是勇於嘗試的。只是在表達自己意見的時候,需要更清楚的口條;對於外語,也要建構一套更好的述說方式。這樣子,才會讓自己本身看起來更專業,也更有自信。

彭:是。我們說台灣必須在國際的舞台上和大家競爭,因為地球是平的,妳也創辦了一個國際的社會企業。從妳的角度,對於我們迎接未來的社會,或台灣未來的發展,是怎麼看待?

陳:以我的觀點,就是大家要做自己最熱愛的事情,唯有那份熱情足夠強烈,才有辦法永續地推動自己,把世界帶到更好的地方去。以我自己來說,我會做的就是開放心胸,一直不斷地吸收很多知識,讓自己不斷地更新再更新。也希望透過我和夥伴很多的分享,把自己移往充滿正能量的地方,甚至讓這個正向的圈子變得更大,帶領更多的人一起往前衝。

彭:最後,妳還有哪些事,一定要讓現在的青年知道?對於他們所處的位置,和他們未來要迎接的事情,有怎麼樣的看法與他們分享?

陳:有幾個小小的意見可以分享。首先,大家都知道現在是一個國際舞台,所以像彭教授剛剛提到的,語言這項基本能力還是必須具備的。希望大家可以透過不同的方式增進自己的語言能力,因為它真的只是一個工具而已,它不是一個專業的東西,但只有具備這項基本的工具,才可以把自己提升到另外一個平台,宏觀地去看這個世界。

再者,我鼓勵大家多去看世界各個角落。不只是透過網路、平面新聞,或是其他的媒體,有時候真真切切的旅行,是會帶給人很大衝擊的。說到旅行,也不要只是去一些觀光勝地,真的是要走一趟當地,可能去一趟市場,或者去一般人不會推薦的地方,才可以看到這個世界上真正發生什麼事情。

比如說,聯合國現在有17項永續發展目標,這些事情都是我們新一代年輕人需要去認識,也必須採取行動去改善的。因此也鼓勵大家,把自己當做世界的公民,只有像這樣,透過很大、很寬廣的一顆心,才有辦法讓自己發展得更好。

彭:今天非常高興,能夠邀請到2015年霍特獎得獎人,也是IMPCT共同創辦人,遠見雜誌所推崇的新台灣之光陳安穠小姐,與我們討論青年思維的轉變。她特別提到,青年是未來社會的加速器,應當充滿正能量,而且以世界公民來自許,讓台灣在國際上能夠有競爭力,而且讓大家看得見。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下個禮拜同一時間,還是要繼續討論青年思維的轉變。安穠非常感謝妳。

陳:謝謝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