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文創?或精確一點地問,文化創意產業是什麼? 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有哪些優劣勢?受到科技發展怎樣的影響? 請聽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連續帶來兩集精彩分享。本集由董事長本身的出版業經驗切入,從跨界創新、雲端科技,展望台灣文創產業的前景。歡迎收聽!

引言: 主持人彭宗平教授(以下簡稱彭):

歡迎您收聽《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是彭宗平。我們這一季要討論的主題是服務業與文化創意產業,涵蓋的議題包括智慧服務、零售業、觀光旅遊、餐飲、文化創意及青年創業等議題。這一季,我們首先邀請了台灣大學管理學院的陳鴻基教授來談智慧服務,接著我們分別邀請了新竹遠東巨城購物中心的李靜芳董事長來談零售業,雄獅旅行社的黃信川總經理談觀光旅遊,以及開平餐飲學校創辦人夏惠汶校長談餐飲業。今天我們把議題轉到文化創意產業,為大家邀請遠流出版公司王榮文董事長。董事長,歡迎您到我們節目來。 來賓王榮文董事長(以下簡稱王):謝謝彭教授。 彭:王董事長在1975年創辦遠流出版社,今年是2016年,所以他經營文化事業已經超過40年,是一位非常傑出的資深出版人。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庸武俠小說,全套作品集就是由遠流出版的。2007年,他領軍台灣文創聯盟取得了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ROT案經營權,因此也特別成立台灣文創發展公司及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並且擔任董事長。

1. 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彭:董事長,文創現在已經變成大家耳熟能詳的名詞,也是影響台灣未來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領域。可是我個人常常在想一個問題,文化事實上是一個民族、一個社會的底蘊,跟歷史傳統有關;文化好像是一個老的東西,創意又是一個新的東西,然後文化創意又要變成一個產業,這六個字合起來似乎有一點衝突?可是它又已經變成一門顯學。是不是請您先跟我們談一下,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到底涵蓋的範疇是什麼? 王:從2002年,政府在「挑戰2008年計畫」的時候,我記得陳郁秀當時是文建會主委,帶隊去英國考察,引進他們的「創意產業」。後來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就用了一個定義:「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跟應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之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叫做文化創意產業。」這是我國對於文創產業的定義。

不同的國家也有不同的名稱,譬如說中國,它就講文化產業;美國是版權產業;講的其實都是同樣概念的東西。但是,因為我國對文創產業的定義,它就會關心以下五個問題:就業人數的多寡?文化產業的產值與觀光效益高不高?有沒有成長潛力?或者它的原創性是不是高?附加價值是不是高?這是我們在想的問題。   在劉兆玄做行政院長的時候,也提出六大新興產業,包括生技或永續的綠色能源產業等,我想大家都耳熟能詳,而文化創意產業也是一個重要項目。但是從2002年到現在,十幾年來,大家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與範圍,實際上吵得不可開交。所以我後來都不太敢談政府講的「15+1」,就是幫文創產業定一個範圍。像出版、音樂、電影、設計、廣告、建築、創意生活或者數位內容,都叫做文化創意產業。但這種定義,一般人聽不懂。

我比較喜歡說文化創意產業不是新的產業,而是代表一種精神。其實它是既有的產業,可能透過跨界來發展。我比較喜歡用英國人講創意產業的精神叫做「加值」或「升級」,就是add-up與top-up,我認為這是文創的精神。現在無論是政府定義的15種文創產業,或台灣的其他領域,既有的產業都面臨或多或少的挑戰,都需要轉型創新或者跨界創價,都需要找人才、培養人才,都有這種需求。所以文創產業,其實是用這種精神,讓「文化產業化」或者「產業文化化」,在其中不斷地加值、不斷地升級、不斷地創新,使台灣產業脫離代工而變成品牌產業。 彭:在文化產業這部分,可能最傳統的是從出版開始。 王:對。 彭:您是台灣出版界的大老。我們觀察出版業,從平面到現在變成數位化,剛剛您講的數位內容、數位影音等等,都是文創重要的部分。

剛剛您提到,台灣在2009年提出所謂的六大新興產業,把文化創意產業列為其中之一,行政院也通過「創意臺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方案」,訂定《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條例》,當時是由文建會來做文創產業環境的整備。另外,就是由文建會與經濟部,分別就其主管產業執行六大旗艦計畫。您剛剛已經提到,文化創意產業包括電視、電影、流行音樂、數位內容、設計工藝等等,當然就您的說法,定義還比這些更廣。

2. 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劣勢 彭:但是您剛才又提到,這整個產業有兩個重要的精神,就是文化要產業化,產業要文化化。如果台灣要朝這個方向發展,從過去到現在,我們整個軟硬體的環境建構,是不是可以達到?台灣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劣勢在哪裡? 王: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其實我沒有能力回答。但是如果用我比較熟悉的出版來看,倒是可以提出一點看法,因為出版產業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環嘛。 彭:是。 王:用出版來舉例,台灣整個環境跟國外比較,我們的優勢和劣勢在哪裡?首先,不只是出版,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的核心,是在智慧財產權的開發、擁有與經營管理。所以對政府來講,或者對我們從事出版業的人來講,最重要是去找到好的作家,去鼓勵他們原創。如果有一本好的小說出現,就像剛才您講的金庸小說,它就可以「一源多用」。

所以我說「文化產業化」最大的核心,就是開發了IP(intellectual property,即智慧財產)以後,受到讀者的歡迎,有廣大的群眾基礎,然後它就可以變化為電視、電影、電玩,甚至辦展覽。所有這些東西,其實都來自於”one source, multi-use”,就是剛剛講的一源多用,這是文化產業化的資源。

所以對國家來講,最重要的是怎麼樣鼓勵我們的人才願意投入原創。以音樂為例,台灣的流行音樂有很好的基礎,是因為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過程中,我們的言論自由,我們在教育上鼓勵創意、創造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但是我們的劣勢是市場太小。而文化創意在某種程度上又有地域性,像文字的閱讀就有天然限制。所以我在十幾年前經營出版業,有一個對未來最樂觀的想像,說台灣之於中國,等於英國之於美國。也就是說,英國的出版很繁榮,它創造了one source,創造了一個原創的好作品,因為是英文作品,就可以賣到美國、到澳洲那麼大的市場去。所以如果台灣的出版社能夠創造暢銷作家,我就可以賣到中國大陸去。

但是事實上,最後因為兩岸法令的關係,中國大陸接受我們的作家,但是不接受我們的出版社,我沒有辦法去經營,使我的作家在中國大陸暢銷。結果我的市場被控制了,這就是我們的劣勢。以出版為例是這樣,其他包括電影、電視或設計,都有類似的問題。 彭:我印象很深的是,在討論兩岸簽訂服貿協議的時候,在出版這部分,我記得您是一位領銜人物,對這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 王:是。 彭:但是除了出版之外,像民歌或流行歌手,在大陸倒是有一些發展前景,是否不同的行業別會有些不同呢? 王:其實都一樣。因為中國大陸透過廣大市場的磁吸效應,來吸引外地的人才、資金與技術,我覺得這是中國的國策,他們非常清楚自己擁有什麼,可以做什麼。所以歌手進去或作家進去,他們都歡迎,只要內容不牽涉意識型態都可以;但是真正的經營者、經營權,都控制在他們手上。

3. 藉科技加值文創,怎麼做? 彭:我們也知道,現在每一種產業,都受到現代科技發展很大的影響。我想文化創意產業也受到ICT(資通訊)和很多科技產業的影響。董事長您剛才提到「產業文化化」,好像也與這方面息息相關? 王:是。因為文創還有一個重要的面向,除了就是add-up與top-up(加值與升級)之外,最重要的是跨界創新。關於文創產業的範疇,政府列出15+1的項目,基本上都是從文化面來想。但是現在大家也知道,鳳梨酥已經變成一個送禮的禮品,甚至文創產品。它本來是食品工業,食品工業怎麼變成一個文化產業?可能的。像我們到了日本,看到白色戀人的博物館;或者我在瑞士,看到鐘錶發源地的時間博物館。這些本來都是工業,他們用文化的成色來包裝、來呈現,增加它的價值,把它提升到另外一個高度,讓我們看到食品工業、鐘錶工業的文化意涵。同樣地,科技的內容也能呈現出文化的意涵,我覺得這就是「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裡面很重要的精神。

為什麼六大新興產業中,文化創意產業對國家的發展非常重要?可以看看國外的例子。矽谷之所以成為全球的創新首都,是因為它鼓勵最聰明的人才,提供環境、氛圍與資源,使這些人才能夠無中生有,開創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您做過大學校長,當然關心大學畢業生他們以後的工作。 彭:是。 王:實際上有一個統計,現在畢業的大學生,未來找的工作60%根本還沒有出現。他們要靠什麼?就是要靠文化創意產業,來提供無中生有的創意。您剛才問台灣如何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其實,雖然我們鼓勵無中生有,也不見得是憑空創造,大家都知道要先盤整我們既有的優勢,透過異業結合發揮新的創意。台灣的ICT是我們現在最大的優勢,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科技,跟文化創意或文化資源加以整合呢?

雖然我自己在經營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不過我覺得,華山畢竟是一個很小的地方。台灣早在國科會還沒有轉成科技部的時期,設想科學園區的下一步,就希望台灣的代工產業變成品牌產業,自創品牌。如果真的要做一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我認為最合理的地方是中興新村,因為中興新村有三千間房子,有古蹟,適合推動閒置資產的再利用。如果能夠推動long stay(常駐),意思是邀請國際的藝術家與國內的藝術家進駐,再結合中部精密工業的科技優勢,這裡面就有創作者、有製造業,足以把創造端到製作端整合起來。把原創想法變成產品並製造,是台灣最擅長的,有了產品,後端還可以再結合物流業。像這樣的體系,就是善用產業的優勢與文化創意結合。 彭:重點就是怎麼運用科技,特別像ICT,讓各種產業加值。 王:對。

4. 文創產業必然的趨勢:國際化與精緻化 彭:我們這個節目叫做《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去年談過科技產業,談過能源;上一季我們談的是基礎產業,現在談服務業。我們談基礎產業、製造業的時候,就講製造業和服務業要結合,服務業當然也要和製造業結合。此外,綜觀這些領域,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趨勢,就是一定要國際化。因為國際化,平台就加大了! 王:沒錯。 彭:談到服務業,又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精緻化。我們談到零售業、餐飲業、觀光旅遊業都要精緻化,文創產業更是精緻化的重點,對不對?剛才您提到,怎麼把「產業文化化」讓它更為加值,還有哪些具體的案例,或者您的經驗可以分享? 王:具體來講,所有產業本來就是為了服務民眾,帶來美好生活而存在的。要達到這個目標,製造的能力往往是很重要的。比如說,我在華山的TEDxTaipei裡面,常常聽到一些國際的專家說,他們很喜歡來台灣創業。因為他要做一輛汽車或是摩托車,只要來台灣走一趟,所有零件,幾萬個零件台灣都有能力做。 彭:是。 王:這個就是台灣的優勢。透過文化創意做出來的終端商品,不管是汽車、電動摩托車、巧克力、還是鳳梨酥,其實都屬於既有的產業。可見,每一個產業都需要轉型創新,都需要透過文化創意來加值,我想這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貢獻。

5. 科技整合文創實例:台灣雲端書庫 彭:您身邊一個具體的案例,就是您在推廣台灣雲端書庫。我知道您最近用力極深,而且希望跟政府更多互動與結合。我相信這也是「產業文化化」,或是把文創產業與科技結合的具體案例。是不是跟大家分享一下? 王:台灣雲端書庫的源起,要感謝高雄市政府,可說落實了創意政府的觀念,因為它被我一個概念說服。我說,你要幫助傳統的紙本出版,但紙本出版在沒落,電子書又沒有商業模式,中國大陸市場我們進不去,這個是出版產業的困境。

怎麼突破這個困境?大環境下書店在減少,圖書館買書又是買斷,不付版稅給作家跟出版社。所以我建議,政府可以用電子書來做台灣雲端書庫,圖書館供應老百姓電子書,每借一本書政府就替他付12塊錢,然後我把其中的3塊錢作為平台的費用,9塊錢分給作家和出版社各半。這樣的話,整個出版的生態循環系統就活起來。最大的好處,就是電子書無遠弗屆,跟紙本書不一樣,買一本金庸小說,只有一個人可以看,電子書卻可以讓270萬市民同時看一本書,我們也很容易統計每本書的閱讀量,支付版稅。因此,只要建立合理的機制,這就是一種創新。我很幸運地說服了高雄市政府,現在有12個縣市政府都已經採用。 彭:是。 王:當然在荷蘭,是整個國家做一套就好了,在台灣因為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常常有不同的意見,所以在台灣是很困難。但這畢竟是一個創新。 彭:您所謂雲端書庫的概念,不僅能推廣閱讀,我印象很深的一個統計是,假如有多少人同時讀一本書,作家就可以有多少的收入,好像比他平時寫一本書的版稅多很多,數學上的計算幫我們推演一下吧。 王:今年的目標,希望有10個作家,他每一本書都能被10萬個人借閱。10萬個人,每一個人政府要替他出12塊錢,所以就有120萬,120萬裡面的75%是作家與出版社的,假設作家和出版社平分,作者就可以分到45萬,算是一個不錯的數字,不會比出紙本書差。如果能達到,整個產業的生態就不一樣了。 彭:是。 王:我跟柯文哲市長聊天,還談到一個例子。因為台灣雲端書庫在台北市開辦,消息出去以後,三個禮拜以內總共有八千個人進來登記,其中有來自140幾個國家的台僑,因為要身份證字號,所以我們能統計。這個現象,表示住在國外的人最需要台灣雲端書庫的服務。所以我期待僑委會或文化部了解,要做宣傳,要服務鄉親,沒有比這個更好的媒介。

後來我和圖書館經營者開會,也提到國家資源有限,實體的圖書館可能需要分工,每個圖書館自己去找出特色與特長,但是數位的電子書可以共享。我覺得台灣的雲端書庫,就是一個共享的知識平台。 彭:對,它是一個全民共享的知識平台,不僅可以靠它來散播知識,而且提倡大家的閱讀。事實上,如果結合剛才我提的ICT技術,我們還可以從雲端、從後台做大數據的分析,了解整體國人的閱讀習慣。可以結合很多的技術一起來做。 王:對。 彭:我們今天的節目就進行到這裡告一個段落,非常高興邀請到遠流出版社王榮文董事長,跟我們討論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特別在第二段也談到,文創如何與ICT或科技業結合。下個禮拜同一時間,還是要請王董事長繼續談整個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也請他跟我們分享華山藝文園區經營的經驗。《台灣的明天‧明天的台灣》,我們下週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