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AI人工智慧 首要正確認知 深度學習「三思後行」

訪問來賓:清華大學工業工程與工程管理系 特聘教授 桑慧敏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近年來成為非常熱門的話題,事實上在1997年,IBM的超級電腦「深藍」(Deep Blue),就曾經打敗當時的世界西洋棋王 卡斯巴羅夫, 使得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的發展與應用,開始有了各種想像。世界各先進國家都在發展人工智慧,台灣官方也把發展人工智慧AI納入「數位國家、智慧島嶼」的國家發展戰略中,希望能夠推動產業創新、經濟結構轉型。
長期研究數據分析與人工智慧的 清華大學工業工程學系特聘教授桑慧敏認為,一般民眾對於人工智慧的 認知並不正確,台灣要推動AI人工智慧,首要重視的應該是關於AI的基礎教育,或是科學普及教育。

桑慧敏表示,很多人以為人工智慧,是機器自己有了智慧,但事實上恰好相反,全部都是人類希望機器做什麼,它就按部就班的按照人類設定的方法與步驟,一步步往人類設定的目標向前推動,而機器可以一直做重複的動作而且比人類還要快,從不懈怠,因此人工智慧最需要的是人類的邏輯與思考,結合數據的分析與撰寫程式,教會電腦或機器人,去執行人類想做到的工作。

對於AI的應用,桑慧敏也表示,AI人工智慧已經可以應用在許多生產、製造,甚至設計上的難題,但使用AI技術必須清楚邏輯的推演,首要就是定義正確的目標。就以台灣的強項電子代工業、要把生產效率 最佳化,就可以運用AI,但如果人類定錯了方向,AI人工智慧再怎麼強大,也找不到「最佳解」。

桑慧敏表示,AI人工智慧的系統,是極度目標功能導向的,並且完全依靠邏輯來進行運作。對比真人與AI,真實的人類面對未知,會自己臨機應變,但AI人工智慧的系統不是。
AI依靠的是人類設計者先設定正確目標後,設想推演各種可能的情況,把接下來每一個步驟,清清楚楚的設定好精確的動作與應對方案,如果有疏漏,人工智慧的系統將無所適從、馬上停擺。這就是人工智慧與真實人類最大的不同,因此,AI設計者必須要有更強的發想創意。

「深度學習」這名詞,是近年來提到AI時最常被提及的,桑慧敏強調,人工智慧的機器或系統在進行「深度學習」時,事實上跟人類的學習方式完全不同。例如,人類教導孩子騎自行車,一開始摔倒,父母親只需要用概略的說法提示之後,孩子就能自我學習調整,
但是 AI人工智慧的機器 進行「深度學習」時,非常依賴人類一步步精確設定、調整權重,還有邏輯設計,並導引到正確目標。桑慧敏強調,中國古人所說的「三思而後行」,就可以套用在人工智慧的深度學習上,這裡的三 是指多的意思,也就是人工智慧是用多層次的不斷運算、根據前面的誤差,調整權重,依靠高速電腦 短時間內進行數百萬次的
邏輯判斷與修正演算,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案。

行政院早在 2017 年 10 月就核定「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認為AI 技術發展將帶動數位經濟新商機,AI也是我國未來發展動能之一,政府也已經規劃建置 國家級 AI 研發 以及 雲端服務基礎建設,還要發展AI 應用的軟硬體技術 與服務等項目,政府並且在「研發先進數位科技行動計畫」 推動策略當中,將人工智慧 列為我國科技政策的重點項目。
日後的節目中,我們也會持續探討人工智慧發展的相關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