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

 

20世紀後半以來的文化批判,尤其是社會人文學科,經常將「Adorno-Benjamin」的辯證主題對立挪用,Adorno認為應該用「文化工業」(Culture industry) 取代「大眾文化」,群眾不是文化產業的手段,而是意識形態,即使文化產業本身不適合群眾,也很難存在。因此,人們是被動的消費大眾。但一首應運而生的歌曲,不僅是創作者的真情流露,有時更是受局勢影響,由當權者主導;有時是淨化人心,並代表群眾的心聲,撞擊出當下的社會脈動。

 

這些歌的存在,猶如一部台灣音樂的春秋史,是時代變遷的軌跡。多少陳年往事,爭先恐後的進入我們的心門。

 

用音樂走遍大江南北,聆聽一個地方的心跳脈動,每個時空的呼吸頻率。在中國的每個地區皆有獨特的聲響。從黑龍江到青藏高原,從長江到台灣海峽的另一端,對大自然的孺慕之情在民謠中溢於言表。

 

今晚,在節目中特別播出楊鴻年教授指揮北京中央少年兒童合唱團的錄音,以紀念這位中國音樂教育的重要推手-楊鴻年教授。就從那一段流金歲月中尋覓屬於我們的聲音,一個可以延續世代、最獨特的珍貴寶藏。

 

曲終人不散,一曲情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