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大師專訪:愛沙尼亞作曲家Urmas Sisask,他所獨創的「天文音樂」是以太陽系內之行星運轉,以數學運算出對應的音高。 譬如說最著名的合唱曲《祝福》(Benedictio),分析如下: 天空中群星列宿,其樂音交錯於教會調式(mode)以及奧干農(Organum)中,以極簡風格表現人們對上帝的讚美。 這與中世紀的音樂理論musica mundana(宇宙的音樂)前後呼應:用數字來闡述群星的移動、四季的交替、宇宙的和諧。數千年後,在英國有霍爾斯特(Gustav Holst, 1874-1934)的《行星組曲》(The Planets, 1916),在愛沙尼亞則有西薩斯克的「天文音樂」(astromusic,以太陽系內之行星運轉,以數學運算出對應的音高。) 在這首1990年所完成的曲子中,彷彿在催眠中不斷重覆單純清晰的動機,表現出浩瀚、純淨的時空背景,由下往上層層堆疊,在結構不變的狀態下,聲部陸續加入,直到女高音狂喜的唱出「聖父、聖子及聖靈」(Pater et Filius)才似劃破寧靜的夜空,浩瀚的宇宙開始繽紛璀璨起來,就像是在祭典中的狂舞,此時男聲以華彩風格(melismatic)唱出「神聖」(Sanctus)以及「聖父、聖子及聖靈」,對應之後女高音不斷重覆的祈禱「全能的上帝,我們讚美祢」(Benedicat vos omnipotens Deus),與男聲四部切分節奏的「聖父、聖子及聖靈」,到每個聲部以大二度不斷交疊,最後在齊唱與主音風格中闡述對上帝的讚美,在安靜的降E大調六四和絃中進入終止式。 ※本節目由文化局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