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6 年夏末,一場大火燒燬了紐約音樂學院 的專屬劇場,使原本計畫在此演出的法國芭蕾舞團場地也因此泡湯,但是舞團已經從法國出發了,那該怎麼辦呢?劇院負責人傑瑞特立即向另一家劇院「尼伯魯」的負責人惠特里求救。但是惠特里並沒有馬上答應,因為「尼伯魯」也即將上演一齣戲《惡騙子》(The Black Crook);也許是惠特里自己對票房也不甚有信心,竟然突發奇想乾脆把《惡騙子》和芭蕾舞團結合在一起,再 由當時的名作曲家歐培第重新編曲、排戲,變出一種新的表演型態,使《惡騙子》成為史上第一齣歌舞音樂喜劇,這也是音樂劇的濫觴。 百老匯,原只是紐約的一條街名,後統稱「音樂舞台劇」,光華商場,或咖啡一條街,電器街。 輕歌劇(Operetta),如Offenbach《地獄中的奧菲歐》,Johann Strauss II《蝙蝠》、《吉普賽男爵》, Lehar《風流寡婦》(The Merry Widow) 1840年到1890年之間,黑人劇(minstrel shows)在美國是相當熱門的娛樂 音樂劇是由喜劇演變過來的,音樂劇的故鄉在倫敦西區,英國的歌舞劇”黑鉤子”巡迴來到紐約,引起極大的轟動,並連續演出二十幾年。這齣戲帶動了美國的作家和演員,奠定了百老匯的基礎。 在19世紀初,劇院陸續進駐到Broadway附近,1940年代和1950年代是百老匯音樂劇的顛峰,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逐漸沒落。 直到1970年代,新生代作家融合搖滾樂使得百老匯再度盛行,”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名劇。 當Stephen Sondheim為百老匯音樂劇注入新生命時,在大西洋的另一邊,在倫敦出現了另一位奇才,Weber。 ※本節目由文化局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