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本節目由文化部影視及流行音樂產業局補助製播。

史惟亮,從《吳鳳》到《琵琶行》的作曲家,照亮了臺灣60年代的音樂社會

「火的感情,鐵的生活,血的工作」

1926年生於遼寧省營口市,十多歲的史惟亮在抗日中成長,抗日時光孕育了史惟亮一生強烈的民族思想,也是日後發揚民族音樂的精神來源。

1949年原就讀北平藝專音樂系的史惟亮,以流亡學生的身分轉入臺灣省立師範學院(現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二年級就讀。愛國的他加入了中國青年反共抗俄聯合會(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前身)的藝術工作隊,同時製作主持中國廣播公司「空中音樂廳」節目。

史惟亮促成了「中國青年音樂圖書館」的成立,成為臺灣第一個音樂學術圖書館,提供中西音樂圖書、樂譜及唱片,並舉辦學術推廣及研習活動。在留歐之後歸國,在國立藝專(現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師範大學及文化學院(現文化大學)任教,1966年,以音樂圖書館為中心,史惟亮與李哲洋一行人到花蓮縣開始進行一系列的民歌採集運動,採集包含阿美、賽夏極少數客家與泰雅族歌曲,期望保存臺灣的民族音樂,也無意發現許多民族音樂珍寶,如恆春民間說唱藝人陳達。1968年,史惟亮應波昂大學之聘,前往德國協助設立「中國音樂中心」。

1974年,史惟亮辭去省交團長一職,次年出任國立藝專音樂科主任。1976年,史惟亮疑似肺癌住進榮民總醫院,住院期間仍持續工作。直至臨終前三天,僅以呼吸器維持生命無法言語的史惟亮,仍以點頭方式交代音樂圖書館等處理問題。1977年,史惟亮因肺癌過世於榮總,享年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