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樹百穫計畫中,陽明交大的國際學院是推動陽明交大雙語友善校園(國際校園)發展的關鍵,至於要如何推動並做出與其他學校差異化或競爭優勢?而在陽明交大的未來規劃中,其中一項行動綱領「組織再造推動跨領域融合」,其具體執行作法又為何?

歡迎收聽陽明交大 陳怡如主任秘書的精彩分享。

 

陽明交大創新領航專題系列13:

陽明交大這扇推向國際的窗:國際校園

 

全球化及國際化浪潮來襲,提升國民的英語力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課題之一。陽明交大配合2030雙語國家政策發展藍圖,持續推動「雙語友善校園」,著重於跨領域的融合,期望讓學生跳脫單一系所思維,順利接軌國際。

陽明交大發言人暨主任秘書陳怡如表示,校方正積極推行國際衛生學程、國際半導體學院等課程,目的是讓國際學生求學順利,更能自在地享受校園生活。包含食衣住行、行政支援體,以及校內各種雙語指標、公告,乃至於學生與老師、同學、行政人員的互動,都將持續改善,走向真正符合需求的雙語友善校園。

和東南亞國家的學生相較,歐美學生在台灣留學相對能夠適應,原因可能在於台灣整體而言在文化層面上,對於東南亞較無深入的瞭解。「不可諱言,台灣整體的教育體系還是偏向西方做法。我們希望讓所有國際生在校園都感覺友善,更要感受到文化內涵的溝通交流。」陳怡如主秘說明,交大校區有一千多位外籍學生,陽明校區則有四百多位,其中理工科系的學生多半來自歐美國家,醫學科系則有來自二、三十個國家的外籍生。因應多元文化和種族,不同學生的組成當然需要因地制宜的做法,這些都必須審慎思考。

國際學生來到陽明交大,多半以交大的半導體、資電科系,以及陽明的基礎醫學、光電醫學、中醫藥為主要學習領域,另外也有相當多來自非洲、台灣邦交國家的學生前來修習國際衛生學程。這些來自各國的外籍生,必然都是在某學科方面特別優秀,或是身為政府官員、領袖接班人,才會被國家舉薦過來。陳怡如主秘以國際衛生學程為例,曾有非洲學生特別來到台灣學習國際衛生,目的是為了將習得的知識帶回本國,未來即可實際落地執行。「所以,國際學院就是台灣和這些國家的連結!」陳怡如主秘強調,陽明交大不只照顧在學中的國際生,也將關注擴及校友圈,讓學生們在畢業之後,依然可以跟老師、系所院保持聯繫,同時瞭解學校的進展,這也有助於提升陽明交大的國際影響力。

一所頂尖大學之所以頂尖,必然是因為持續優化高等教育的教學品質。「陽明交大的目標,就是要培育出符合國際高教認證的博士級人才,不但有教學能力,也有豐碩的研究成果。」校內的「國際高教培訓暨認證中心」長期與英國高等教育學會合作,提供國際高教培訓及認證課程,目前已經有各領域的老師、博士生、博後獲得英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士的認證,十足具有國際公信力。未來,陽明交大更希望可獨立提供高教培訓專業認證,邀請更多教師進駐,培育更多優秀人才。

合校之後,陽明交大九個校區的發展也備受矚目,校方堅持保存各校區的成果和特色,同時與「陽明交大」的品牌願景相輔相成。陳怡如主秘指出,新竹光復校區除了半導體、資電之外,未來將發展航太、國防科技,打造後現代聚落,讓師生進行學術交流;台北陽明校區深耕醫療照顧、公共衛生等醫學專業,未來將建立智慧健康大樓,同時也將翻轉學校軸線、修整校園風貌,打開校門接觸鄰近的社區。

至於新竹博愛校區,生技發展方向已定位為BioICT®領域,整合陽明、交大兩在校校區臨床醫學、生醫科技、物聯網、大數據、電資光通、機械材料等專業能量,同時成立智慧醫療推動中心、建立憶卿醫院,更要保存原本的校園風華。此外,客家學院坐落於竹北六家校區,是國際級的客家學術研究重鎮及政策研究中心;台南校區有沙崙綠能科學城,中研院、工研院、國家實驗研究院都已經進駐於此,將成為推動智慧綠能科技前瞻技術、建構綠能產學研聚落的重要基地。

作育英才,必須回應社會的需要。陳怡如主秘指出,陽明交大重視跨領域、跨學院的融合,透過不同的研究中心串連各個學院,不再僅限於單一系所思維,而是要讓整個教育環境「為了改變而設計(design for change)」。陽明交大將結合原有的專業強項,以數位醫學、生醫工程、人文社會、建築、數位創新法律、高齡社區、AI應用等八大議題為主軸,透過跨領域的研究中心進行教學整合,培育國家需要的人才。

「因為這是我們的社會責任!」展望未來,陽明交大將以人為本,培育更多有溫度、有靈魂,同時被未來世界需要的人才,做出對社會有貢獻的技術與服務——作為一所「新大學」,陽明交大將培養「新世代」,為未來的「新社會」擘劃願景,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實踐對國家社會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