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創新科技崛起,你也想拓展所學專長,提升自身價值嗎?
本集節目邀請創創工坊楊秉祥執行長分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如何跨院集結不同領域教師,成立教師社群,並以工程一館為基地,創建 ICT創創工坊,透過微學分實作課程設計,提供跨域交流、合作共創,整合不同知識,提升實作能力課程 ,除學期時間外,將利用週末、假日、晚間等彈性時間,開設短期專業性進階課程或Capstone專題,強化專業領域的學習深度;或開設非專業領域一般性基礎的短期課程,讓非此專業領域的學生也能透過這些短期課程,增加跨域學習的機會,修習課程並可累計做為畢業學分,讓「改變,就從學習開始!」

 

創創工坊讓「改變,從學習開始!」–陽明交大創創工坊平台與產業界互動創造未來就業的機會

陽明交大創創工坊平台,開設跨領域的課程,希望學生可以修習,共享的空間、設備,學生不僅修課,還可以和不同領域的學生合作,培植跨領域的實力及溝通能力,共創成果。透過這個平台,可以與產業界互動,創造未來就業的機會。

 

由於科技快速發展,學生在本科系所學的未必能應付未來職場的需求,所以還需要跨領域的能力,在2017年,國立交通大學成立創創工坊,開設跨領域的課程,希望學生可以修習,並且在兩、三年前,創創工坊已經獨立成跨院系、共享的平台(合校之後為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舉例來說,機器人、無人機、VR、AR、元宇宙,數位製造虛擬創作等等,這些領域不能完全用一個科系涵蓋,所以這類的研究就需要不同領域的人共同參與,一來可以激發老師在教學上跨領域的共創,二來學生在跨領域的合作經驗,也幫助他們在對未來的發展上有更多選擇。

 

學生在使用平台的時候,可以自由選擇感興趣的課程,完全沒有學分上限,創創工坊開設的課程共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核心實作,類似一般科系裡的必修課程,也稱為基礎課程,原則上是以三學分、一學期為單位,舉例來說,機器人領域跟很多領域都相關: 機械、資訊工程、電機、甚至藝術創作,所以來自不同領域且有教學熱忱的老師,會共同規劃新的基礎課程,不同科系的學生可以參與課程、並訓練自己與不同領域的人溝通的能力。

 

第二類為專業實作:進階的選修課,學生可以進階、深入了解某個特定的應用領域,如機器人的特殊控制,創創工坊的理念強調,學生可以自主學習、也有多元探索的機會,不以學位為目標導向,所以並不會強制學生要修完每一門課,而是學生可以組合自己想要的課程。

 

最後一類作:微學分課程,學分數為0.5學分、1學分、2學分,這類課程的授課時間短又彈性,可以是兩個周末、九個小時、或是十八個小時,開設這類課程的宗旨在於銜接核心實作及專業實作課程,有些不同領域的學生會面臨不同的門檻,這時候需要修微學分課程,例如建立基礎軟體撰寫能力,有了基本的認識後,才能和別人合作。

 

創創工坊平台除了課程以外,也開放學生在課後、課外使用這裡的空間和設備,去年使用這平台的人次達到一萬兩千人,國立陽明交大學生總數將近兩萬,超過一半的學生使用過這個平台,創創工坊除創課性質外,也具備創課資源,學生運用機台、設備,產出、驗證自己的想法,藉由跨領域的合作、互動,想像未來自己想走的面向,創造具有價值的專長,舉例來說,藝術及資工的學生合作開發VR遊戲,藝術人寫故事、資工人走技術,兩方在溝通的時候需要時間磨合,藝術的學生必須瞭解程式設計的概念,才能和資工學生溝通程式設計,軟、硬的實力都需培養;也有另一組學生,開發出一款互動遊戲,程式的門檻高,但遊戲介面很單調,只有彈跳的高度及位置會改變,應藝所人文領域的學生後來就協助建立不同的場景,介面就變得有趣得多。

 

陽明交大有一個車隊,最初是由機械系創立,為自主性的車隊,發展幾年後,意識到光是只有硬實力仍不夠,需要培養軟實力,結合業界資源、資金及人力資源,將產品推展到市面上,這個車隊也使用創創工坊的資源,整合不同科系的學生,共同開發硬體、寫企劃書、說服廠商贊助,透過這個平台,可以與產業界互動,創造未來就業的機會。

 

楊秉祥執行長表示,他希望繼續推廣這個理念,因為人才培育不是短期的,也不會是三、四年就會有成效,我們要的是不同時段的學生都可以利用這個平台來創造價值,希望這個平台的精神可以延續,經過這幾年,除了學生跨領域溝通須要磨合之外,老師也是; 目前已經有一群老師為了透過這個平台開設課程、接觸不同領域的學生,而精進自我,建立了一些可行的模式,課程會繼續開設,希望有更多的學生一起參與共創。

 

創創工坊定義的英文主題 Innovative, Creative, Technology,就是希望創新、納入創意、適度運用這些科技,科技也包含軟、硬實力,希望參與這個平台的人,除了使用平台資源之外,同時也創造出新的東西,延續、共創這個平台,我們強調學生自主的特性,不希望用學程、學分框住學生,課程設計彈性,這個平台最大的精神是希望,熱忱的老師、願意探索的學生多來參與這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