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
籊籊竹竿,以釣於淇。豈不爾思?遠莫致之。
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兄弟父母。
淇水在右,泉源在左。巧笑之瑳,佩玉之儺。
淇水滺滺,檜楫鬆舟。駕言出遊,以寫我憂。

〈芄蘭〉
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芄蘭之葉,童子佩韘。雖則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帶悸兮。

〈河廣〉
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
誰謂河廣?曾不容刀。誰謂宋遠?曾不崇朝。

〈竹竿〉和〈河廣〉,都是詩人在江河邊抒發幽思之作,他們或許是思念家鄉與親人,或許是心懷愛戀之情。見河水湯湯,思緒湧現不能遏抑,遂有詩作傳世。

〈芄蘭〉放在〈衛風〉,曾有學者認為是諷刺衛惠公年少登位,驕而無禮。不過辛老師選擇另一種解釋,也讓我們了解古人在服飾上講究的儀節,不同歲數的人可以穿著什麼樣的服飾,都是有一定禮制的。

一起來聽聽辛老師的講解。

芄蘭,現稱蘿藦(圖片引自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2.0版)》)

芄蘭果實,被稱作「婆婆針線包」

芄蘭果實,形狀似古代解節器「觽」(圖片引自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鑑(2.0版)》)

玉觽,用以解開打結的衣帶或繫繩

韘,古代射箭时套在大拇指的器具,用来勾拉弓弦,也會有骨製或象牙製,圖中的玉韘,已經是純裝飾用的了。清代的玉扳指是同樣的作用。

也是玉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