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廣州街的剝皮寮歷史街區,正在進行的是由國家電影中心主辦的《行影.不離》李行導演文物特展,即日起到八月 22 日,每週二至週日上午 9時至下午 6 時。在八月 17 日下午,還將選映集合了四大天王名導演的《喜怒哀樂》

李行導演的電影向來以中華傳統文化及儒家思想本位為核心。從1959年的《王哥柳哥遊台灣》到1986年的《唐山過台灣》,旁及零星幾部政宣短片,洋洋灑灑50餘部導演作品中,「人文道統」幾可謂貫穿全局的精神所在。當代年輕觀眾可能嫌此古板、棄其板重,殊不知半世紀之前,正是這份濃郁的雅正氣質,兼以優美的抒情氛圍,使這些於台灣本地攝製的電影,得以走出海隅,迎向國際,不僅征服香港觀眾,更在亞洲各地贏得極佳的口碑。特別當香港影壇確立片廠制度、類型逐漸完善、產業結構成熟而全面邁向商業化生產之際,台灣電影與人文情致,得力於李行導演的作品,在朦朧隱約之間,產生了微妙的重疊,終成一抹既定的印象。

很多國際級的電影大師都有自己習慣合作的班底,李行也不例外。幾十年來,這幾位經常合作的編劇、攝影師、設計師、作曲家、演員等,形成整個「李行電影家族」,單談演員,領銜主演的明星從唐寶雲、王莫愁,到甄珍、秦祥林、鄧光榮;李湘在銀幕上展現出成熟嫵媚的韻味,羅宛琳、謝玲玲、巴戈、歐弟等童星留下純真無邪的面容,秦漢、林鳳嬌,則憑著李導演作品拿下金馬帝后。經過李行的捏塑、雕鑿,柯俊雄得以不朽,歐威更成為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