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曾經被幫助過,所以去幫助有需要的人。

楊右任,發起「舊鞋救命」計畫,從台灣募集舊鞋送到非洲達到兩百萬雙,並發動「興學計畫」、「活水計畫」、「養雞農耕計畫」以及「愛女孩計畫」,扶助當地的發展與人民生活,獲選為2017年十大傑出青年。

台灣人的愛心成為全球焦點,並非一人之功,而這段過程也引出非常豐富的議題與各方見解。在捐助舊鞋的一開始,只是幫助局部、偏鄉的孩子免於沙蚤造成的雙腳潰爛,事情非常單純。但進入非洲的舊鞋達到兩百萬雙,就必須整體考慮當地的需求。甚至,當我們聽說東非國協某些國家有可能不希望大量接受二手物資,擔心會影響當地產業的自立發展,我們要如何確認不同地區的狀況?哪些地方還是需要,哪些地方卻不要?此時,公益團體更必須與非洲在地社會取得聯繫與協作。

二手物資是幫助,還是造成依賴?可能有哪些方法來消弭依賴或「理所當然」的心態?台灣輸送愛心,如何滿足非洲國家真實的需求,建立長久的國際友誼?

「做一個當地發展的台階」,這句話如何解釋?台灣曾經接受許多國際援助,後來成功自立,公益團體如何輔助非洲國家走上這一步?以舊鞋救命協會的行動為例,當地政府的角色值得關注。國際慈善的最大風險之一,是「自以為做好事,卻不是給當地需要的東西」。是否有機會與當地政府一起做需求的評估,確保資源的流入帶來益處?

在諸多議題討論的同時,楊右任呼籲我們看見「被遺忘的人」,不因為各種議題卡住了愛心。對於台灣年輕人的公益理想與夢想,他也提供了實際的經驗談,讓公益行動從一腔熱血逐漸成熟,期許成為贏得民眾信任、獲得在地肯定的組織。歡迎收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