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有著好辯、猶豫不決、自我價值感低落的外在行為,是自尊感不夠的表徵。

缺乏自尊、自信,會讓生活没有方向,個人也會隨著外界的評論起舞,莫衷一是,無所適從。

什麼是自尊呢?

家族治療法的先驅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對於自尊,以她在農場裡長大的童年記憶,家裡的一個讓她印象深刻的鐵鍋,來比擬人的自尊心,一個滿滿的鍋子,是擁有高度自我價值感的人,空無一物的鍋子,就是没有自我價值感的人。

自尊也像是一棵大樹,根基越札實,越穩固,自己也就不會被外界的言論,左右和搖擺。

《好心情手冊》,是一本經經典的自我成長著作,作者是精神科醫師暨認知治療師大衛包恩斯 (David Burns),他認為以對待好朋友的方式對待你自己 ,能夠穩定自尊、增加自信。

自我接納,自我肯定,是提升自信,穩固自尊的方式,透由自我扣問、自我探索,去探求、探問,自己的價值觀是什麼?

也就是,最在意、最執著的人生信念是什麼?讓價值觀成為生活的指引,行事的依歸,有了堅定的行事準則,自己也不容易,受到外界無謂的紛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