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是台灣科技的領航者,對於院友在專業上的培育不遺餘力。但,院友的生活服務,更是細心關注。不但舉辦許多的研討會,還會舉辦旅遊活動、科技藝文活動等聯誼活動,目的就是希望凝聚院友力量,促進院友合作交流,進而協助工研院長期發展。

蔡鴻謀40歲從工研院退休之後,更延續了自己的攝影專長、熱情,持續在工研院這個大家庭中服務,展現工研院人的豐富精彩人生,更讓退休後的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展現豐沛的退休生活。

蔡鴻謀笑著說,工研院的制度是X+Y等於65,就可以退休,我70年進入工研院服務,民國95年,我服務工研院滿25年,也剛好符合65的制度,因此我就退休了,並且成為工研院的簽約攝影廠商。

蔡鴻謀回憶,與工研院合作印象最深刻的拍攝,是當時張忠謀先生擔任工研院院長在台北的第一場記者會。我因為是工研院的特約攝影師,同時也要蒐集張忠謀先生的相關照片,預備之後給媒體使用,所以張忠謀先生對我比較不嚴肅,也讓我先拍攝一些畫面。拍完之後,張忠謀先生開始講述對於工研院的規劃、理念。當時我心裡想,讓記者會先進行,到後面訪問的時候再來拍攝,沒想到,這樣的一個念頭救了我自己。

一些晚到的記者,因為開始的時候沒有拍到畫面,因此一進記者會現場,裝好底片就開始拍。這時候,張忠謀先生突然冷冷的說:你要拍,等我講完話再拍,現在不要拍,頓時,現場一片安靜,所有的記者都回到座位上,等到最後的聯訪時才再拍攝照片。
蔡鴻謀提到,這是我印象最深刻的記者會。之後張忠謀先生到了台積電擔任創辦人,也比較常接觸媒體,就比較不介意在說話時拍照了。

在超過10年的拍照生涯中,我曾經拍過一張落淚的照片,當時要拍這張照片時,我自己也非常掙扎,這張照片是工研院之父-孫資政先生。孫先生非常重視科技的發展,而工研院更是帶領台灣的科技產業向前飛翔的重要指標,因此他非常關心工研院的未來發展。
當時,將美國RCA公司的技術轉移到台灣的發起人、台灣IC之父-潘文淵先生過世,工研院成立了潘文淵紀念館,由史欽泰院長帶領孫資政先生去看為潘文淵特地打造的半身塑像,孫先生看到雕像後,非常的感傷,拼命要從輪椅上站起來,並且落下了淚。

因為我知道他們會參觀這座雕像,我事先佔到一個適合拍照的位置,當我看到這個畫面時,我非常的掙扎是否要按下快門。在掙扎過後,我還是按下了快門,留下歷史的畫面。這張照片,我沒有調到最好的光圈與快門,所以他不是最漂亮、光線最好的一張照片,但他在歷史的意義上是無價的。

蔡鴻謀說,攝影,不只是紀錄一個畫面,他更是紀錄在鏡頭下的真性情。孫資政先生透過雕像,去懷念、感念潘文淵先生對於台灣半導體的付出,所以他在看到雕像的這一刻,動容了,而這一刻,我用相機,記錄下來,成為見證歷史的重要照片。

退休15年的生活中,蔡鴻謀透過相機,拍出許多精彩的照片。蔡鴻謀提到,自己每一年都會跟太太出國玩,但不是為了攝影出去玩,而是出國玩順便攝影。這兩者之間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為是順便拍照,所以我無法掌握當地的風景、安排最好的時機,甚至時間、天氣都無法掌控,因此是依照當時的狀況,利用自身的專業素養,拍出喜歡的照片,偶爾也會記錄到自己非常滿意的畫面。

蔡鴻謀15年的退休生活,到過非常多的國家,像日本、加拿大、摩洛哥、歐洲、非洲等地方,發現各國風土人情都不太一樣。在拍過很多的照片中,薩哈拉沙漠的景色卻讓我非常的震撼,還有極光,那真是非常的漂亮。

蔡鴻謀用鏡頭讓給人冰冷感覺的科技圈帶來溫度,透過照片,記錄了許多故事。他的作品,非常的有深度、自然並且真實,退休之後,更把自己的興趣、專長發揮到極致,記錄下工研院許多的歷史畫面與人物紀錄。蔡鴻謀,退而不休,將退休生活過得更精采萬分。

本節目由工研院院友會贊助播出,IC之音竹科廣播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