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光所前身工研院電子所友、工研院院友會南部分會理事長、工研院新創協會目南分會會長、奇景光電吳炳昇董事長:主角或配角,都缺一不可。

三十年前,吳炳昇董事長在工研院電子所,因為「平板電腦計畫」,其中包括造市場技術,市場整合的技術驅動IC技術,所以獲得很多外界幫忙,從中發現各別所中的各自專長,使我們很容易能做到跨領域,相互整合。

吳董事長表示,民國76年進工研院,當時已有前輩在籌備「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的規劃,六年後,有一個次微米計畫比我們早一兩年,就是現在「世界先進」的前身,原本做「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工研院也希望比照此模式,期望由國家給予第一份經費,工研院提供技術,創立一個「二代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公司」,這個計畫經費約需一百億台幣,可惜這項計畫沒有成形。

後來,當時的工研院電光所長知道我在計畫中做很多規劃,剛好「元太科技」有美國歸國學人及設計技術,再加上工研院技轉「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技術」,預計建立新廠,就詢問我參與的意願。經過評估,我在民國82年加入元太的團隊。

然而,除了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的製程技術研發,建廠的土木、外觀、如何掌控期程、廠務系統、爆炸性氣體與強酸等相關的專業項目、選擇廠商的等級、如何控管水、如何開立規格,不僅與我原本研發技術沒有相關連,和一般工廠或住宅也完全不同,建廠是需要相當複雜的專業。

蔡力行當時擔任台積電建廠負責人,正在同時建立三廠及四廠,雖然我們那時候素昧平生,但是我向他請益,他在百忙中,仍很大方的花了兩個多小時,面對面傳授如何建廠、如何做,讓我至今仍覺得非常感動。之後,我們根據蔡力行的建議組了一個建廠小組,找了顧問公司,元太科技真的成功建廠了!這是我人生中第一個建廠的經驗。

展望未來趨勢,台灣如果要做AI的平台,相當不容易,因為台灣在硬體很強,可提供很好的設備硬體,雖然AI或機器人產業都需要很多的硬體設備,但硬體在其中都是配角。台灣未來在AI或機器人的產業,能擔任何種角色,尚保留可行空間,不過相信大家都持續努力中。

不過,不論是主角或是配角,都是很重要缺一不可的,相信只要身在其位做其事,台灣在其中也必定可以扮演無可取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