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節目邀請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 彭永權秘書長分享:協會成立的歷程和願景,以及與台灣產業脈動共舞的觀點。歡迎收聽~

台灣奇蹟思想起–工研院的小故事: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 串連業界展現競爭力

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成立於1993年,專為國內電子連接器廠商舉辦培訓課程、國際商展及拓銷活動,並提供產業市場相關資訊,乍看之下名稱與工研院無關,其實它的成立,和工研院之間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最初,是由工研院材料所所長李立中博士邀請畢業於史丹福大學、自IBM退休的李豐明博士擔任顧問,以及時任工研院材料所工業服務室主任彭永權博士參與籌劃,半年後再邀集同業成立「台灣電子連接器產業升級促進會」,而後歷經2000年正式改制成為法人,2006年才更名為「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

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目前有130~150家會員廠商,最初成立產值約170億台幣,近年因許多廠商成長超過十倍,產值已達2000億。「只要我們需要用電,電子連接器這個產業就永遠不會消失。」彭永權秘書長說明,電子連接器是連接電氣線路的導體設備,生活中凡是與電力相關的設備,從插座、插頭、手機充電線、電腦USB線材到其他家電,都少不了電子連接器。「像是鴻海,一開始就是做電子連接器起家的。」

電子連接器產業在台灣的發展,最早是美國杜邦公司(DuPont)的連接器部門在台灣成立,相關技術被引進之後,陸續又有許多世界級的國際大廠進駐台灣。包含全世界最大的公司AMP(現改名為TE Connectivity)在新竹科學園區設廠,後有安費諾(Amphenol)、莫仕(Molex)、日本JAE等,都在台灣設立了生產據點。「國際大廠帶來了資金和人才,讓技術得以擴散,工研院的角色是推動產業升級,我們協會當然也非常關心產業的動態。」彭永權秘書長指出,要將原本互為競爭關係的企業整合在一起,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為了凝聚業界能量,協會持續辦理研討會和技術論壇,吸引關心產業趨勢的人才參與,就有機會共同學習成長,幫助企業節省摸索的時間,進而順利地找到方向。

專業的技術論壇,為工程師提供產業資訊;輕鬆的餐敘聯誼會,為高階主管創造互動場合。「我們的宗旨是服務會員、促進技術升級,更要幫助同業認識彼此,從競爭對手轉變為合作夥伴。」不僅如此,包含定期爭取國家補助,協助會員組團到國外參展,全方位服務工程師、業務人員、高階主管等不同層級的人才,就是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的使命。

其實這些使命,來自電子連接器產業面臨的困境。彭永權秘書長表示,早期電腦主機大,電子連接器也大,但當時的台灣廠商還沒有能力製作,只能從國外進口電子連接器,十多年前工研院開始導入模擬技術,不僅提升工藝設計能力,也促使業者加速新技術導入。然而,從桌上型電腦到筆電,再轉為手機,電子連接器的尺寸愈做愈小,有能力製造精密連接器的台灣公司卻相當有限,此時中國廠商如雨後春筍竄起,台灣產品的價格不如中國低廉,技術能量又趕不上日本,「對我們來說帶來很大的傷害。」

除此之外,人才銜接也是一大挑戰。「技術和產品一直在轉型,但最重要的還是人才。」彭永權秘書長表示,早期台灣廠商的師傅學歷普遍不高,如今要製作高頻電子連接器,需要物理、電子、電訊、通訊等領域人才,但這些人才多半已經流入「電子五哥」——廣達、緯創、和碩、仁寶、英業達等公司,傳統產業搶人搶不過系統大廠,更加突顯徵才的難度。因此,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亟待更多連接器廠商加入,充分凝聚資源、精進開發技術,以饗會員及後起之輩。

對於工研院,彭永權秘書長總有說不完的感謝,提到自己在攻讀碩、博士學位時,就受到工研院大力栽培,直到離開工研院、接任台灣電子連接產業協會秘書長為止,一路走來收穫滿滿。他認為,唯有共存共榮、永續發展,才能看見廣闊的天空,未來協會將持續努力,結合產、官、學、研界資源,提升屬於產業的競爭力!